因而,刪減歷史及國文必修教科書的篇幅及教學時數,其結果就是下一代的人文素養越來越低。 這對台灣未來發展的不利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國別史大多不免是從自我本位出發,區域史卻能兼顧各國的不同角度,比較能客觀敘述。 我在大約十年前出版拙著《另眼看歷史》,敘述中、日、韓、台3000年的歷史互動,正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在108歷史課綱調整的變動中,台灣史部分的篇幅及教學時數中雖然沒有增加,但因總篇幅及教學時數減少,佔比從25%增為33%。
- 至於內容,明顯也是以站在社會主義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居多,尤其是批判美國。
- 但我認為,社會和科技越是進步,人文素養反而越是重要,因為社會、科技未來的發展是否有利於全人類,人文的影響非常大。
- 雖然還有許多的謎團和案件仍會繼續發酵和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一場高規格的團體政治戰。
- 真正刪減中國史的開端,應是89課綱以後授課時數減少,而減少國二階段中國史與外國史的授課時數。
- 民國86年以後九年一貫的教材,反而提早到國一下的台灣史就介紹到中華民國的歷史,然而台灣光復已是民國34年以後的事,自然沒有民國14年已離世的國父孫中山舞台,進而滿滿的探討兩蔣對於台灣的影響直到現今教材。
例如史前時代的北京人從課本中消失、上古時代如夏商周的朝代更迭也被迅速帶過,對於精彩且多次被改編成影視戲劇的三國史及劉邦的故事,部分教科書也都看不到,這些變化都讓李金鳳不妥,擔心新課本恐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 108課綱上路後,國中生的歷史課本卻引發爭議,原因出自原定課綱裡的「中國史」被改為「東亞史」,魏晉南北朝的三國史幾乎被刪除,只以四行字解釋曹魏時代的制度;除此之外,新課綱裡也隻字未提史實中的唐朝時代武則天、安史之亂等。 去除K指標、L指標中日本軍國史與東南亞現代史後,以中國相關的歷史部分,為C到K指標共31.5堂左右,佔整個國中歷史比重估為40%;與中華民國相關的歷史部分,為C、I共14堂,佔國中歷史比重估為18%。 筆者另外統計計算,台灣史部分佔30%,其中56%與中國史重疊,其中28%為中華民國史;世界史部分則佔33%。 筆者為求證當今教材的中國史比重,以108課綱的學習內容說明與建議授課時數作為統計,計算與中國相關歷史、中華民國歷史的比重,扣除主題實作課後,結果如下。
108課綱歷史課本: 東亞史歷史實作1
換言之,教科書不只是要教導學生「歷史事實」,同時也要以「歷史思考」為教與學的另一個重心。 首先,教東亞史其實已經足以達到介紹中國歷史的目的。 至少在19世紀中葉(即清朝道光年間)之前,中國無疑是東亞歷史的主角,不但影響周邊所有國家、地區的政治、社會、經濟,也影響其思想、文化。
- 換言之,從國中到高中,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分別只能各教一次,而不是教兩次。
- 中國就算不能採用三分域的歷史教學,至少也要設法在中國歷史或外國歷史教科書中客觀地增加介紹部分東亞四鄰的歷史。
- 雖無在小五以後塞入各國歷史,但課綱也對於中國的文化依然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並無去中化的事實。
我不敢斷言,因為這問題見仁見智,但我認為至少已經有了一個可喜的開端。 不過我必須指出,納入「歷史思考」教學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學生在探究、考察歷史之前,要能學到足夠的「歷史事實」知識才行。 陳水扁擔任總統期間開始推動95課綱,從2006年起開始實施,主要的改變是台灣史獨立成1冊,原先的中國史及世界史分別從2冊縮減為1.5冊。 台灣歷史部分佔教科書的篇幅比率由此躍增為25%。
108課綱歷史課本: 中國禁鳳梨釋迦價格慘!又遇暖冬5成落果
透過學生基礎知識的累積,老師可以透過實作活動中的指引,帶領學生操作相關的活動, 並從中培養整理資訊、產出實際內容的綜合性能力。 以數據來看,要說當今的課綱去中國化而刪除中國歷史,實在是難以置信。 真正讓人在意與需要討論的,恐怕是歷史觀點的詮釋用詞其背後的意識形態,而以近代日本介紹來看,從「日治」改為「日本軍國」的遣詞來看,恐怕還真的不是從親日的台獨角度進行設計。 Cb-Ⅲ-2臺灣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華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隨著時代變遷,都在臺灣留下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並於生活中展現特色。 另外,83課標以後,國中一堂課的上課時間從50分鐘改為45分鐘,實際上中國史與國外史的實際內容也勢必刪減,真正讓老師們頭疼的狀況是「太多內容上不完」。
然後,才說到日本自己的彌生文化及邪馬台國如何出現。 也有人說,這是「螺旋式」的教學法,第一次先教淺的,第二次再教深一點的。 但如前所述,國、高中歷史教學的時數已經被大幅刪減,又必須採取三分域教學,我們其實沒有餘裕這樣做。 這不禁讓我回憶起我在50幾年前讀初中、高中歷史時,就已經發現有很多內容是重複的。 我原先不明白為什麼,後來猜想或許是因為當時國民教育還沒有實施一貫制,有人讀了初中,未必繼續讀高中。 但台灣早已實施12年國教,這理由不應繼續存在。
108課綱歷史課本: 世界盃之戰 直播平台邀全民猜冠軍
雖無在小五以後塞入各國歷史,但課綱也對於中國的文化依然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並無去中化的事實。 在龍騰版教科書與三民版教科書裏,乙未戰爭則有一定的篇幅。 龍騰版不僅介紹台灣割讓日本時出現的「台灣民主國」,代表反對台灣主權轉讓的實際行動,並點出民主國成立的宗旨:「恭奉正朔(清朝)、遙作屏藩」。 在割讓初期漢人武裝抗日的敘述上,雖然依舊未出現八卦山戰役,但「領台後抗日風波不斷」:「日本甫接收台灣,即面臨各地蜂起的抗日活動,如『抗日三猛』等武裝遊擊分子,後通過強力鎮壓以及招降等方式,雙管齊下,抗日分子陸續歸順」。 關於中國大陸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我也和討論國文部分一樣,稍加敘述,並與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作比較,以供參考。 以我所知,很多人在高中畢業後就很少再去讀有關歷史及人文方面的書。
民進黨執政後課本越改越“獨”,這就是蔡英文口中“天然獨”的來源。 新學期“108課綱”又上路,新的麻煩和亂象又在上演。 有沒有足夠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給教科書編寫? 這些都沒考慮詳細,就冒進訂下課綱,結果就造成歷史課本像公民課本,刻意忽視兩種學科本質的不同,結果就是歷史課本廢言一堆,充滿政治正確。 對於歷史新課綱有老師感到憂心,提到若歷史課本內容刪減,將影響學生學習國文課本中的古代文學;像是古人蘇東坡受到宋朝黨爭影響一路遭貶官;若學生不了解史實,當學習國語課本裡的古代文學,恐怕淪為賣弄文辭的文青。
108課綱歷史課本: 國中版本
前期的抗日遊擊行動範圍遍及全台,但沒有跨區支持的合作,北部主要有陳秋菊、簡大獅等人,中部地區有簡義、柯鐵(柯鐵虎)等人,南部地區則以林少貓最為著名,戰死或被捕殺者逾萬人。 直到1902年,日軍於後壁林(今高雄小港)襲殺歸降的林少貓,此階段武裝抗日行動才吿一段落。 當大陸選擇動態清零政策時,也就是發現一例傳染病確診病例,即在醫學收治的同時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隔離一切有接觸可能性人員、控制病毒的影響範圍,… 這次的九合一大選,在紛紛擾擾中順利落幕了。
由於時代的進步,教育當局決定增加一部份新的學科,同時縮減一部份學科的必修課程,改而增加一部份選修學程。 108課綱歷史課本 對歷史教學而言,直接的影響是必修從8學分減為6學分。 同時,必修歷史教科書從原先的4冊減為3冊,分別是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 中國史部分又改為「融入東亞史的脈絡中」,或稱之為「中國與東亞」。 一樣的例子也出現在其他成年人上,如去年小S質疑課綱去掉三國歷史,也稱自己喜歡武則天(但武則天是唐朝不是三國),然而我們又要如何在短短的三堂課完整塞入所有中國朝代的詳細歷史? 這些是戲劇與文學上與人情感連結深厚的歷史,還是真實影響世界的歷史呢?
108課綱歷史課本: 中國史遭刪 名嘴酸:台獨教育成功
後記:本文及前一篇國文部分的寫作過程中承蒙多位高中老師及大學教授提供意見,本人在此致謝,但文責由本人自負。 再者,以我出身科技及企業管理背景的經驗,我從來都是認為,科技新知及財經管理知識並不一定都要在學校裡面學。 人們在學校裡只要能學到基礎知識,出了校門如果發現有必要,自然會去想辦法自我學習。 我有許多好友分別在研發、管理、投資、創業領域卓然有成。
編寫教科書的問題通常並不是有否違背史實,而是究竟什麼要寫,什麼不寫;什麼要寫多一點,什麼少一點。 經拍攝比對,確認網傳照片指稱的歷史課本是出自龍騰文化,108課綱高中歷史第一冊。 社群平台流傳文字訊息,並搭配教科書照片指稱:「台灣高一歷史課本已在教導孩子:日本是我們的母國!二戰後日裔留台潛伏倭奴施毒戕害我們下一代~公然寡廉鮮恥竄改歷史!」。 而獨立中學(下稱獨中)的歷史課本分為三本:世界歷史、馬來西亞及其東南亞鄰國歷史與中國歷史。 獨中的中國歷史課綱從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一直講述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發展。
108課綱歷史課本: 日本晉級16強 球迷嗨翻喊話首相:全國放假!
學生可以利用實物、照片、圖畫及文字等方式,製作主題式的年代圖表。 時序概念的學習可以從學生熟悉的時間點往前倒敘,也可以採取民國、公元等紀年方式。 108課綱歷史課本 108課綱歷史課本 各地義軍抗日行動仍持續,且有跨地域支援的情形,直到11月18日,日軍才宣吿平定台灣全島。
中國史部分降幅如此之大,當然引起許多人不滿,有人稱之為「去中國化」,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將之上綱到聲稱「執政黨無權篡改歷史」,我個人認為就不免過份了。 新課綱雖然刪一部份與中國有關的歷史,並沒有扭曲史實,不能說是篡改歷史。 再者,修訂課綱是課綱小組的事,卻把一個不適當的罪名按到執政黨頭上,更是不宜。 無可諱言,全世界各國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都和政治有關。
108課綱歷史課本: 國際熱門新聞
南一版與翰林版類似,也以台灣民主國、西來庵事件為講述重點,但完全沒有說到乙未戰爭。 我又建議國、高中歷史教學應通盤考慮,三分域只教一次,而不是重複教2次,並且把台灣史擺在最後教。 至於東亞史及世界史何者為先,我不做建議,因為各有優劣。 但我確信,如果東亞史、世界史都教過,台灣史就容易教,容易學了。
“協會”批評高中歷史課內容以“多元”為名,漠視兩岸地緣與歷史關係,試圖讓中華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力等同於東洋、西洋等文化。 108課綱歷史課本 試想,1本教科書約有10年版權,1年有20萬學生使用,10年就是200萬,加上外溢效果,估計將有400萬人接受這種“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去掉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就是把台灣的文化、歷史、價值體系和利益刨根挖底。 不過這次的變動較大,歷史課綱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108課綱歷史課本: //109會考 歷史第三冊/年表精華整理
目前,除了中國大陸與台灣以外,世界上仍教授完整中國史的,還有馬來西亞。 這是因為大馬華人的祖先當年從中國「下南洋」後,仍心繫祖國。 在政府想進行同化教育政策時,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向政府抗議,堅持保存華文教育與包含中國歷史、中國地理等與中國有連結的課綱,這才讓後來的獨立中學得以有不同學制與課綱的結果。
108課綱歷史課本: 日本妹學印度人恆河淨身 全身潛入水中上岸後病倒
原本民進黨預定還要推動98課綱,但因馬英九當選總統,政黨輪替而遭到擱置。 馬政府擬議代之以「微調」的101課綱,卻引發嚴重的社會抗爭及法律訴訟,最終不了了之。 以高中歷史的教科書為例,1949年國府遷台之後,台灣的歷史課本只教中國史及世界史,並未教台灣史。 因而,直到蔣經國推動本土化、民主化,又決定解嚴之後10年,也就是在李登輝擔任總統後期,從1999年開始實施88課綱,才在19單元的中國史中編入4單元關於台灣的歷史。 台灣歷史部分由此獲得大約10%的教科書篇幅,中國史部分從50%減為大約40%。 據台媒報道,有歷史教師反映,新版歷史科教材中,中國上古及中古時期大幅縮水,史前時代的北京人消失了,夏商周的朝代更迭被迅速掠過,隋唐以前的內容也縮減,三國鼎立和平民皇帝劉邦的故事,都不見於課本。
有關課綱問題的爭論,歷史部分遠比國文部分複雜、嚴重得多,並已歷經20幾年。 綜合以上,歷史課本稱日本為「母國」是該章節以台灣被日本殖民的歷史情境下的描述,並非整本課本都稱日本為母國。 在108課綱中,歷史實作的內容被視為相當重要的,如何透過像是歷史報紙、策畫展覽會、臺灣社會診察單,培養融合資訊、美術能力,培養多視角陳述歷史、多層面策展能力。
108課綱歷史課本: 觀點投書:學測國文的「混合題」,到底在考什麼「素養」?
國中是以「通史」的方式編寫,分原住民、大航海時代、清帝國、日治及戰後時期,共5段,主要敘述各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 高中反過來,是以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及文化的多樣性及現代國家的形塑為軸線,又從台灣原住民開始,依次說到現代的台澎金馬。 對於新版歷史課本引發爭議,台灣教育部長潘文忠周二(8日)出席活動時表示,過去歷史課本採取明確分域,分為台灣史、中國史和世界史;但在未來國際互動趨勢下,新課綱強調分域間的關聯性。 他強調,新課綱並沒有「去中國化」,而是要引導學生對所屬未來世界當中,由認識台灣,進而對中國與世界歷史產生了解,從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歷史講求時間軸,這是歷史獨特以及無法被取代的原因。 再說,歷史要讓證據來說話,所以先有歷史事實做基礎,才能做更高層次的論述。 但現在的歷史課本,尤其是高三的加深加廣,卻反其道而行。
他們在和我討論此一議題時,大多也和我的看法一致。 「我第一次感覺教歷史課是無聊和痛苦的!」「我第一次感覺教歷史課是無聊和痛苦的!」「我第一次感覺教歷史課是無聊和痛苦的!」很重要,所以要說三遍。 事實就是,如果沒發生教改,吳淡如的女兒與她的同學們不熟悉國父孫中山,也是相當正常的事,而不是有沒有去中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