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歷史10大好處

而武則天作為中國史上唯一的女皇,也經常被翻拍成片。 而獨立中學(下稱獨中)的歷史課本分為三本:世界歷史、馬來西亞及其東南亞鄰國歷史與中國歷史。 108課綱歷史 獨中的中國歷史課綱從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一直講述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發展。 200多頁薄薄的課本,描寫了中國近3000年的一生。

例如:在國、高中的翰林版、南一版、龍騰版、三民版等歷史課本,已有「探究活動」、「歷史考察」、「想想Bar」、「歷史探查」、「歷史閱讀趣」、「歷史追追追」之類題材,都是「歷史思考」。 在108高中歷史課綱推出之前,有一部份大學教授、中學老師已經建議,歷史課程不應再像從前那樣只是用於灌輸知識,宣傳道德或強化認同。 不應都是「肯定句」,而也要以「疑問句」來開啟學生的思維。 換言之,教科書不只是要教導學生「歷史事實」,同時也要以「歷史思考」為教與學的另一個重心。 國別史大多不免是從自我本位出發,區域史卻能兼顧各國的不同角度,比較能客觀敘述。 我在大約十年前出版拙著《另眼看歷史》,敘述中、日、韓、台3000年的歷史互動,正是基於同樣的理念。

108課綱歷史: #分享 108課綱歷史科讀法

但我必須說,學生們如果在年輕時學到的歷史不夠客觀,後果將會是很嚴重的。 我剛好也參考了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有關日本起源的寫法,發現相當不同。 然後,才說到日本自己的彌生文化及邪馬台國如何出現。 我以國一上、下的台灣史,和高中第一冊台灣史為例來比較說明。 國中是以「通史」的方式編寫,分原住民、大航海時代、清帝國、日治及戰後時期,共5段,主要敘述各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 高中反過來,是以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經濟及文化的多樣性及現代國家的形塑為軸線,又從台灣原住民開始,依次說到現代的台澎金馬。

  • 以我的概略估算,至少有三、四成,甚至更高。
  • 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舊稱「綜合高中」,提供一般科目及專精科目課程,協助學生發展學術預備或職業準備的興趣與知能,於入學第一年時確定學生興趣為學術研究或實務操作,並於第二年時分流。
  • 再者,以我出身科技及企業管理背景的經驗,我從來都是認為,科技新知及財經管理知識並不一定都要在學校裡面學。
  • 社會參與:學習者處在彼此緊密連結的地球村,需要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以參與行動與他人或群體建立適切的合作模式與人際關係。
  • 王國內行封建制度、莊園經濟:國王賜與統治地方的法統給附庸、國王要用兵時附庸要回應國王的要求;附庸保護農奴階層、農奴階層負責供稅、工作。
  • 以我所知,很多人在高中畢業後就很少再去讀有關歷史及人文方面的書。

自主行動:個人是學習的主體,學習者應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進行系統思考以解決問題,並具備創造力與行動力。 美國與中國大陸雖然競爭激烈,但最近的「拜習會」恢復了雙方關係(包括針對臺海現狀)的「護欄」,而且仍有符合雙方利益並可合作的重大國際議題… 2022九合一選舉結束,既如預期又大出意外,國民黨堪稱大獲全勝,而選前驕氣滿滿聲稱「選不好,國際怎麼看我們」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請辭,…

108課綱歷史: 歷史

其次,三分域教學仍然是依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的次序嗎? 也有人說,這是「螺旋式」的教學法,第一次先教淺的,第二次再教深一點的。 但如前所述,國、高中歷史教學的時數已經被大幅刪減,又必須採取三分域教學,我們其實沒有餘裕這樣做。 再以翰林版高中課本為例,必修單獨3冊總計頁數為600頁,其中屬於「歷史思考」性質的部分加總為77頁,佔比為13%。 區域史能避免只從中國單一國家的角度出發,而讓學生同時讀到中、日、韓、台灣及東南亞各國的歷史,以及其間的雙向或多向的互動關係。 108課綱歷史 如今世界可說是越來越小,東亞人民互動比以前要頻繁得多,學生學了東亞史不但能增廣其視野,也必有助於將來與鄰近各國人民之間的互動。

1944年(民國33年),教育部修正發布〈師範學校課程標準〉。 H.G. Wells所說的話,值得中國當局及負責制訂教科書政策的領導深思。 中國就算不能採用三分域的歷史教學,至少也要設法在中國歷史或外國歷史教科書中客觀地增加介紹部分東亞四鄰的歷史。 關於中國大陸的初、高中歷史教科書,我也和討論國文部分一樣,稍加敘述,並與台灣的歷史教科書作比較,以供參考。 東亞史由於內容大幅增加,篇幅應隨之大幅增加。

108課綱歷史: 台灣與中國大陸歷史教科書的比較

目前課本的三分域編寫方式其實有相當多缺點,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三分域的個別敘述相互之間沒有適當的互動,看不見其中的關連。 首先,國中台灣史一開始就說史前台灣原住民的祖先是跨海遷徙而來的,但為何遷徙? 其次,國中「中國與東亞」一開始就講中國的商周時期歷史,但中國人在商周之前是如何出現?

108課綱歷史

其三則是中、日、朝、越等國因專題之設計而採平行時空之教法,本章之中、日、朝、越上完,下一章又再中、日、朝、越的循環,既非國別史形式、也容易讓歷史基礎較差的同學有空間錯置以及無所適從之感。 以高中歷史課來說,王偲宇提到,中國史在國編本8本時期有5冊、88課綱6本則有3冊、95暫綱6本且尚有2冊多、101課綱6本約占兩冊。 至於108課綱,因中國史包含在東亞史中,以及高三選修採跨區域專題史,導致純中國史部分約占1冊上下,確實中國史比例有愈來愈少的趨勢。 透過學生基礎知識的累積,老師可以透過實作活動中的指引,帶領學生操作相關的活動, 並從中培養整理資訊、產出實際內容的綜合性能力。

108課綱歷史: 國際熱門新聞

台灣史中有一部份既然已經寫入東亞史及世界史裡,單獨成冊的篇幅自然可以大幅減少。 3、東亞史裡中國當然是最重要的部分,但其他國家也都必須有有適度的篇幅。 台灣既是東亞的一部份,當然有必要也寫進去。 或許可以淺述,等到單獨敘述台灣史的時候再詳述,但不能完全不提,否則台灣史就無法和東亞其他國家的歷史接軌。

台灣歷史部分由此獲得大約10%的教科書篇幅,中國史部分從50%減為大約40%。 王偲宇指出,關於目前已實施完108課綱高一歷史課程,東亞史大多數高中應已上完。 在實際教學過程,東亞史包括以下4個主題:中國與東亞、國家與社會、人群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 其中各主題尚有細分子題,各子題多採時序以及擴及中、日、朝、越等國的發展。 台灣有識之士批評民進黨利用手中的權力,霸佔歷史的解釋權,控制下一代的頭腦,完全違背教育主旨,是對教育專業的僭越和對學子的糟蹋。 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認為自李登輝始台灣進行的“教改”是最大的亂象,每一次“教改”都是失敗的,學校成了實驗室,學生成了白老鼠,教材成了政治攻防議題。

108課綱歷史: 國中教過的

台灣“高中歷史教育新三自運動協會”于開學前夕舉行記者會,指出新課綱的高一歷史課程有三處刻意“去中國化”,不符合歷史事實。 一是以南島語系取代中華民族,二是否認台灣歸還中國的《開羅宣言》,三是“以多元文化的台灣”取代台灣以中華文化為主流的事實。 “協會”批評高中歷史課內容以“多元”為名,漠視兩岸地緣與歷史關係,試圖讓中華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力等同於東洋、西洋等文化。 試想,1本教科書約有10年版權,1年有20萬學生使用,10年就是200萬,加上外溢效果,估計將有400萬人接受這種“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去掉中華文化、中國歷史,就是把台灣的文化、歷史、價值體系和利益刨根挖底。 每次教育部課綱的修訂與教育的改革往往社會科都是受最大的衝擊,因為社會科內容可以從很多方向去做解讀,也涉及到國家與國際認同問題,總是爭議不斷。 具備自我文化認同的信念,並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積極關心全球議題及國際情勢,且能順應時代脈動與社會需要,發展國際理解、多元文化價值觀與世界和平的胸懷。

108課綱歷史

1923年(民國12年),新學制課程標準起草委員會訂定小學、初中各科綱要,及高中課程總綱,發布〈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 108課綱歷史 1929年(民國18年),教育部發布〈小學課程暫行標準〉、〈中學課程暫行標準〉、〈幼稚園暫行課程標準〉。 1932年(民國21年),教育部正式發布〈小學課程標準〉、〈中學課程標準〉、〈幼稚園課程標準〉。 1934年(民國23年),教育部修正發布〈師範學校課程標準〉。 1936年(民國25年),教育部發布〈修正中學課程標準〉,教學時數減為每週三十一小時;同時發布〈修正小學課程標準〉,採合科課程型式,減少教學時數,自四年級起加授珠算;及〈修正幼稚園課程標準〉。

108課綱歷史: 社會

2、中國初、高中歷史教科書裡敘述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發展及對立的篇幅之多,只要把目錄讀一下,就能一目了然。 至於內容,明顯也是以站在社會主義的角度批判資本主義居多,尤其是批判美國。 108課綱歷史 中國歷史教科書要如何編寫,自然不是中共當局以外的人所能置喙。

核心素養依照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狀況,各教育階段定有不同核心素養之具體內涵。 主要應用於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級中等學校的一般領域/科目;技術型、綜合型、單科型高級中等學校則依其專業特性及群科特性進行發展,彈性納入與整合核心素養。 中國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共6冊,其中中國歷史4冊,世界歷史2冊。 高中歷史教科書必修3冊,分別討論政治史、經濟史,以及文化思想、科技發展的歷史,從古代延伸到現代。 但其中有關中國的篇幅仍然遠大於介紹外國,而在外國部分又有極大的篇幅是在介紹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發展及對立。 搭配108課綱的大學考招新制於2022年(民國111年)正式實施,也引發不少爭議。

108課綱歷史: 課程綱要

不同的附庸等級之間也存在貴賤之分,國王下面有著許多伯爵、公爵,公爵手下則有著大量騎士,騎士下面有著田產和農奴階層的人民。 但這個關係不是死的,有時候會因為繼承法規、繼承戰爭而流動。 從筆者還是高中生時期親身經歷過的95暫綱到98課綱調整,在經歷數次調整到今日的108課綱,大方向就是往這樣去調整。 如得其義,理論上不會有越念越痛苦的感覺才對。

中國史部分降幅如此之大,當然引起許多人不滿,有人稱之為「去中國化」,這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將之上綱到聲稱「執政黨無權篡改歷史」,我個人認為就不免過份了。 新課綱雖然刪一部份與中國有關的歷史,並沒有扭曲史實,不能說是篡改歷史。 再者,修訂課綱是課綱小組的事,卻把一個不適當的罪名按到執政黨頭上,更是不宜。 東亞史的學習表現,明顯弱於上學期台灣史之學習,甚至有斷爛朝報之感。

108課綱歷史: 日本晉級16強 球迷嗨翻喊話首相:全國放假!

網路上有許多人說這次不是國民黨的勝利,而是「討厭民進黨」的勝利,… 馬克思有句名言:「歷史常會重複發生,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就變成鬧劇了。」這一句話,社運出身的洪耀福一定知道。 108課綱歷史 白紙革命當然不會結束,只要人民還沒有把權力關進籠子裡,權力就總想把人民關進籠子裡。

108課綱歷史: 台灣歷史課本中「被缺席」的三國內容 大馬獨中全保留

4、另外我也要指出,108課綱歷史教科書中關於東南亞部分,其實只寫了越南,其他國家如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緬甸等國家的歷史卻幾乎不提。 如果考慮到近年來台灣的數十萬新移民中有許多是從東南亞來的事實,這就更有必要。 但不論歷史教科書能否還原為尚未刪減之前的篇幅及教學時數,其實也還有空間改善,其中最值得研究的,是如何能減少國中與高中的歷史教科書不必要的重複。 因而我在這裡要呼籲,希望政府及教育當局將來在訂定新課綱時,請慎重考慮把歷史及國文教學還原為尚未刪減之前的教科書篇幅及教學時數。 再者,以我出身科技及企業管理背景的經驗,我從來都是認為,科技新知及財經管理知識並不一定都要在學校裡面學。 人們在學校裡只要能學到基礎知識,出了校門如果發現有必要,自然會去想辦法自我學習。

108課綱歷史: 臺灣史歷史實作2

我贊同三分域,也贊同把其中的中國史改為「中國與東亞」(即東亞史),但建議增加篇幅,以達到3個目的:一、適度增加中國歷史部分,二、增加介紹東亞各國的歷史及其間的互動,三、將與台灣有關的部分也適度納入其中。 如此一來,單獨成冊的台灣史篇幅佔比就可以適度刪減。 1、由於採取二分域,教科書裡中國部分又佔較大的篇幅,學生們能學到的外國史其實不多。 在世界史裡,關於東亞也只有3頁敘述日本古代史,3頁敘述明治維新。 其他就只有在本國史裡敘述唐朝對外輸出文化、戚繼光抗倭、甲午戰爭、對日抗戰、抗美援朝及海峽兩岸交流時提到日本、韓國及台灣,並且是只站在中國的角度敘述。 現代社會確實是越來越進步,科技也越來越發達,有些人因而認為,學生在學校裡要學的東西也越來越多,所以刪減必修歷史(以及國文)是必要的。

民進黨執政後課本越改越“獨”,這就是蔡英文口中“天然獨”的來源。 新學期“108課綱”又上路,新的麻煩和亂象又在上演。 108課綱 108課綱歷史 高中必修歷史科本次安排由蔡承峰老師進行授課,蔡老師是臺灣大學哲學系與歷史系畢業,運用哲學系的邏輯辯思的方式來教學,讓學生除了學到文字記載的歷史過程,更能進一步的思考與判斷。 蔡老師目前除了任教於各大補習班,更是補教協會指定的學測與指考解題老師。 108新課綱上路,歷史部分將中國史大量刪減改為「東亞史」,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要培養學生成為「世界公民」,引發社會各界輿論。 對此,資深媒體人黃智賢諷刺,「台獨教育何等成功」。

第一至四學習階段,若該科目名稱後有括號者,表示學校可經由該校課程發展委員會決議通過後,實施分科教學。 課綱爭議最大者為歷史科,由於其經常涉及政治意識形態,因此造成持有不同價值觀的族群對立。 部分反課綱的高中生更密集到教育部抗議,於2015年(民國104年)7月23日深夜還發生學生夜襲教育部,衝進部長室,警方逮捕學生記者33人事件。 而108課綱實施後,有網路傳聞「新課綱出來了,完全去中國化,從商朝到隋唐只剩下短短四頁….疫情迫在眉睫,乘此時機趕緊推出新課綱,就沒人會去注意討論」,隨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證實為錯誤訊息。

108課綱歷史: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我有許多好友分別在研發、管理、投資、創業領域卓然有成。 他們在和我討論此一議題時,大多也和我的看法一致。 話說回來,新課綱確實已經造成紛爭,使得台灣內部的族群認知歧異更形嚴重,而我相信這並不是大多數國人所樂見的。

108課綱歷史: 台灣成全球新車最夯市場

2、至於東亞史和世界史何者先教,各有利弊,都可以考慮。 不過如果先教世界史,在其中必須適度淺述有重要關連的東亞史;如果先教東亞史,也要有能適度淺述世界史,如前述日本教科書先交代人類的起源及4大文明。 總之,並非世界史是世界史,東亞史是東亞史,其中沒有關連及互動。 接下來還有2個問題:首先,台灣史、東亞史及世界史的篇幅究竟要如何分配?

108課綱歷史: 東亞史歷史實作2

台大校方則呼籲政府應立即啟動112考招新制精進研議,審慎檢視學測國英數綁分科測驗的合理性,重視採計數乙考科的校系需求,在有效評量學習完整性暨避免一試定終身之考量下,應及早討論分科測驗加考國英數乙事宜。 1945年(民國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國民政府開始對臺灣行使統治權,臺灣地區改採中華民國各級學校課程標準製作教科書。 1948年(民國37年),教育部發布〈小學課程第二次修訂標準〉,旨在增加公民訓練。 同年12月,教育部修正發布〈中學課程標準〉,以因應《中華民國憲法》頒布需要。 ),簡稱「課綱」,舊稱課程標準,是規範臺灣學校課程教學、教科書和升學考試的重要依據。 課綱經由國家教育研究院進行研究與撰寫,並經由中華民國教育部審議核可後公告實施。

108課綱歷史: 觀點投書:去中國化下的「台灣國」課綱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