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艦艇詳盡懶人包

最大特色是具有塢艙與直升機飛行甲板,塢艙的用途為可直接注水,兩棲載具由艙內自行游出,加快登陸作戰速度。 中國國防部昨深夜23時48分發布消息,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陸軍大校施毅8日深夜23時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8日在台灣周邊海空域組織多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實戰化演練,重點演練對陸打擊、對海突擊等內容,旨在檢驗部隊聯合作戰能力,堅決反擊外部勢力、台獨分裂勢力勾連挑釁行徑。 此次兩棲運輸艦命名為玉山艦,也是繼海軍紀德級「基隆、蘇澳、左營、馬公」、錦江級「淡江艦(淡水河)、新江艦(新店溪)、鳳江艦(高雄鳳山)」、沱江級「塔江」艦、磐石軍艦(盤石山)等艦艇後,以台灣元素命名的軍艦。 玉山艦平時提供海軍離島物資運補、人員運送,面對災害時可執行救災,成為海上臨時野戰醫院及進行國際人道救援;戰時則編成兩棲特遣部隊執行兩棲作戰任務,進行增援、應援及外離島歸復作戰。 到了2009年,海軍正式編列56億台幣的預算,建造新一艘的油彈補給艦,並由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來設計,稱之為「禎祥計畫」,在當時,媒體也多以「禎祥艦」來稱乎,但其實那時候並未命名。 近來國內造船業界已開始流傳,海軍正在考慮修改新一代巡防艦案的排序與構型,將 (原先規劃為4500噸級設計的)巡防艦暫時擱置,並修改設計構型。

依照海軍邀商資料,「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全長約138m、寬約16.5m;而台灣海軍現役成功級飛彈巡防艦全長138公尺,全寬13.716公尺。 顯然地,「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設定全長與成功級相當,意味台灣海軍希望能繼續沿用現有基地的泊位以及維修船塢等設施,不需要大幅度擴建。 但是中國海軍從2010年開始大量造艦後,LCS薄弱的火力成為明顯弱點,在大洋上如果沒有美國海軍航空兵或其他大艦掩護,美軍評估LCS面對解放軍海軍最小的056型護衛艦(攜帶4枚射程150Km的YJ-83反艦飛彈),可能都打不過。

台灣新艦艇: 美國印太司令的警告:如何看待「中共六年內武力犯台」危言?

而聯合報在9月8日報導,如果中科院到10月仍無法趕上進度,軍方就會考慮戰系改為商購,向美國大廠採購(中科院仍扮演系統整合的角色)。 關於艦載雷達方面,美國雷松公司(Raytheon)的新型相位陣列雷達(就是美國海軍使用的AN/SPY-6系列AMDR雷達,另有專文介紹),其9個RMA 模組構成的陣面(美國FFG飛彈巡防艦預定使用的雷達構型)即可執行反彈道飛彈任務,此構型為SPY+0,信噪比與現役柏克級神盾驅逐艦AN/SPY-1D相位陣列雷達相同。 37個RMA構成的陣面(即柏克Flight 3使用的AN/SPY-61)能在原有神盾系統 AN/SPY-1D相位陣列雷達兩倍的距離上,探測到雷達截面積一半的目標(即SPY+15,比AN/SPY-1D信噪比提高15dB,靈敏度提高30倍)。 而 69 個RMA的陣面則可在原有神盾系統 SPY-1D雷達四倍的距離探測到雷達截面積一半的目標(即SPY+25,比AN/SPY-1D信噪比提高25分貝,靈敏度提高300 倍以上)。 在2018年9月底高雄國際海事展中,雷松就來台展出了AMDR相位陣列雷達系列。 當時海發中心的報告提到表示,AMDR相位陣列雷達也被中科院納入後續建案運用參考;不過後續與雷松的接觸詢價卻發現,被美國海軍採用的AN/SPY-6遭到嚴格的出口管制,在台灣沒有正式經過美國海外軍售管道(FMS)程序徵詢信息的情況下,雷松完全無法提供具體技術參數。

依照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的機關檔案目錄查詢網資料,在2016年3月8日,台灣海軍司令部計畫處函送一份名為「震平計畫」的文件,內容是關於「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合約設計國內產業承製能量評估說明資料。 另外,2016年4月9日海軍造船發展中心一份的兵力整建規劃文件,提到「震平計畫」,是「鴻運二型」的專案代號,相關兵力整建規劃文件(作業、會議、簽呈、會稿及連繫等)都使用「震平計畫」稱之。 由以上信息可以推測,「震平計畫」(或「鴻運二型」)就是海軍用來稱呼這種全通甲板兩棲船塢運輸艦的代號。

台灣新艦艇: 中共軍報自曝弱點 罕見揭官兵不會操作高科技裝備

第二次招標在7月6日釋出,預算金額不變,7月18日開標,只有船舶中心投標,最後宣告廢標;隨後海軍立刻再度招標,船舶中心仍是唯一的投標者。 在2017年8月29日,國防部正式公告「高效能艦艇後續艦合約設計等四項專業服務案」決標,由船舶中心得標,決標金額3億22萬元新台幣,履約時間約7年,從2017年8月18日至2024年12月31日。 在2013年8月,台灣海軍陳永康上將接任海軍司令,隨後積極規劃台灣海軍未來15到20年之內的艦隊汰換工作。 在2014年1月,台灣海軍 總部首度公布「未來15年兵力整建願景」 ,內容包括2艘兩棲船塢運輸、11艘沱江級雙體飛彈快艇、10到15艘級中型巡防艦(推測2000噸級)、四艘配備先近防空系統的驅逐艦等。

  • 關於艦載雷達方面,美國雷松公司(Raytheon)的新型相位陣列雷達(就是美國海軍使用的AN/SPY-6系列AMDR雷達,另有專文介紹),其9個RMA 模組構成的陣面(美國FFG飛彈巡防艦預定使用的雷達構型)即可執行反彈道飛彈任務,此構型為SPY+0,信噪比與現役柏克級神盾驅逐艦AN/SPY-1D相位陣列雷達相同。
  • 此時,海軍刻正嚴密管控中科院研發與測評工作進度,並視海上測評科研成果,如符合海軍作戰需求,才會辦理全案委製協議書簽署作業。
  • 海軍主事將領認為,相信「玉山艦」的命名只是開始,未來海軍各式船艦交艦後,將納入更多台灣元素。
  • 國民黨立委鄭麗文節目中爆料,上週蘇蔡兩人同台出席活動,事後蘇貞昌竟抱怨「為什麼要我送總統」,還責問下屬這活動是誰安排的。
  • 雖然LCS在2019年緊急加裝8枚射程185km的NSM反艦飛彈,但防空能力與生存能力,卻無法透過應急改裝來強化。

但根據美軍內部媒體《海軍時報》網站報導,美國海軍計劃在2022財政年度讓22艘艦艇退役、轉售或報廢。 他指出,萬噸級的玉山艦可以看出海軍未來的戰場規劃,主要是以區域內的外離島歸復作戰為主,在承平時期能執行救難救災,包括北部核電廠若發生災害,玉山艦可協助海岸公路的交通運輸,因此玉山艦可說是防衛型的運輸艦,有別於美軍現行動輒超過2萬噸的遠征型運輸艦。 快艇由台船公司建造,屬近岸作戰打擊兵力,因具靈活機動性,與海鷗級快艇相比,在匿蹤、速率、耐波力、航程及戰鬥能力方面,都有大幅改善;該艇配置4枚雄風二型飛彈,在戰術運用彈性上,更可有效執行反水面作戰任務,隸屬海軍一三一艦隊。 至於其他武裝(主砲、反艦飛彈、近迫防禦系統等)基本上都與700噸級的塔江艦相差無幾。 但從新的2000噸級規劃分為防空、反潛二種不同構型建造一事來看,似乎前述這二類(較佳雷達、反潛系統)能力又可能會是熊掌與魚難以充分兼得。

台灣新艦艇: 台灣海軍啟用"亞洲最快、火力最強"艦艇

▲2021年4月13日下水典禮中的玉山軍艦,可看到艦艏有輔助推進器,加速橫向運動。 不過我國要求玉山軍艦的滿載排水量不超過1.1萬噸以控制成本,因此整體較聖級艦縮小不少,例如聖級艦長達208m、寬32m、吃水7m,玉山軍艦約僅長153m、寬23m、吃水6m。 而最具爭議的是4艘濱海戰鬥艦的提前封存,包括3艘「自由級」,2010年服役的「沃斯堡號(LCS-3)」、2014年服役的「底特律號(LCS-7)」、2015年服役的「小石城號(LCS-9);1艘2012年服役的「科羅納多號(LCS-4)」獨立級濱海戰鬥艦。 其共同特色是服役年限10年左右,但因作戰設備整合困難、維護費用昂貴、性能不符未來戰場需求等問題,而必須提前封存。

台灣新艦艇

原型艦建成並進行作戰測評後,若性能符合海軍需求,就會建造14至19艘後續艦。 這意味台灣海軍打算建造15至20艘「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最終能全面替換現役的成功級、濟陽級、康定級等「二代艦」。 依照2020年9月送交立法院的民國110年度(2021年)國防部公開預算書,民國108年度(2019年)編列籌建原型艦的預算原編列有1億6791萬元5000元新台幣,但最後沒有執行報繳回國庫1億6000萬元,連帶影響後續年度預算編列,必須調整。 依照民國110年度預算,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項目編列6億3800萬元新台幣,預定在民國111年度(2022年)才是付款高峰期,預定編列預算金額為106億4069萬元新台幣。

台灣新艦艇: 國防MIT》國造潛艦原型艦24日開工 軍方台船挑定「吉日丶吉時」

而對於上述的事情,我國總統蔡英文也發表了她的看法,她認為這項軍備來的很及時,因為近期大陸軍方已多次干擾到了台灣,不論是在空中或者海上,大陸的所作所為已經對台海間的穩定造成了龐大的危害,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區域大國應該做的事情。 相較過去,美軍編制內原有多達71艘派里級巡防艦,每艘的滿載排水量僅3700噸(短艦身)~4100噸(長艦身),艦上標準人員編制176人,動力為雙主機單軸推進(驅逐艦以上多為四主機雙軸)。 相比之下就可以看出,擔任海上臨檢任務,光是值勤的人力成本與燃油消耗成本,派里級遠比神盾巡洋艦或驅逐艦適合。

台灣新艦艇

立法院外交與國防委員會成員民進黨立委蔡適應認為,用「新一代輕巡防艦」取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是正確發展,因為目前台灣海軍缺乏二級艦,軍艦任務調派彈性和人事升遷歷練都被影響。 台灣新艦艇 輕巡防艦預定明年(2023年)開工,蔡適應透露其總數不會少於8艘,以濟陽級巡防艦為優先取代對象,區分防空和反潛兩種構型,前者裝備垂直發射器,後者擁有拖曳陣列聲納。 蔡適應說,他曾提醒海軍,「輕巡防艦」目前規格看來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他希望這型艦人員能減至120人左右。

台灣新艦艇: 美國官員:俄軍火力「下降75%」

美國CNN援引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戰爭和戰略教授阿萊西奧‧帕塔拉諾(Alessio Patalano)的話說,現代航母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能力」,從開發該技術到有效使用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臺北戰略與戰爭研究委員會的研究員徐彥齊(Hsu Yen-chi)說,「他們(中共)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足夠的(符合資格的)人力」,他們正在面臨困境,為每艘航母的海軍航空團找到所需的足夠人員,這可能需要多達3000人。 這艘被命名「福建艦」是中國海軍最現代化的航母,據官方媒體報導,福建艦與之前的遼寧艦、山東艦兩艘滑躍式甲板航母不同,它配置了電磁彈射系統。

台灣新艦艇

光華一號計畫後來興建了8艘接近4000噸的成功級飛彈巡防艦,光華二號計畫卻因為各種因素,而放棄噸位較小的二級艦,改為採購以法國拉法葉級巡防艦為基礎,所發展而來的康定級巡防艦。 我國第一代國造軍艦,命名為光華一號,也就是成功級巡防艦,光華二號則是向法國軍購的拉法葉艦,也就是康定級巡防艦,光華三號是噸位較小的錦江級巡邏艦,光華四號則是濟陽級巡防艦,接著是光華五號,原本要打造噸位較大的巡防艦,填補錦江級的不足,然而相關計畫始終沒成功。 防空反艦反潛,全方位作戰,這是中科院在2018年高雄國際海事展,釋出的多用途巡防艦概念影片,僅僅1400噸的輕型載台,卻包含瑞士刀一般的多元功能,現在新一代國造4500噸巡防艦難產,這樣的輕量化概念又重起爐灶。 另公司本月20日取得的高雄市輪船公司「新建電力驅動渡輪三艘(統包含細部設計)案」,履約標的包含設計建造電力驅動49總噸渡輪、49總噸遊港船、99總噸渡輪等3艘船舶,全案總金額1億5050萬元,對台船也是一項突破,台船過去曾經拿到日月潭電動船的電機業務,這次是包括船體在內。

台灣新艦艇: 中華民國海軍(戰前)艦艇列表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01月03日訊】中共海軍近年來加快造艦速度,企圖扭轉海上戰力,或是挑戰美國。 日前,中共軍報罕見承認:由於軍艦裝備更新速度太快,官兵訓練趕不上新艦艇服役,出現「裝備等人」等怪象。 兩棲登陸艦和平用途亦重要 玉山軍艦不只軍事用途,在承平時期救災也能有所發揮,這是世界上兩棲登陸艦發展的趨勢。 如在2004年南亞大海嘯與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引發的海嘯災情中,因為災區陸上交通被嚴重毀損,相關國家的兩棲登陸艦就有利用直升機搜救、運補的紀錄。

  • 典禮由總統蔡英文主持,並以台灣最高峰為意象,命名「玉山艦(YU SHAN)」,舷號LPD-1401。
  • 「颶風級近岸巡邏艇」是美軍設計為海豹突擊隊和其他特種部隊提供全套的任務支援所用,為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提供一個快速,穩定的平台來應付低烈度衝突。
  • 與先前2017年世貿航太國防展中展出的模型相較,2020年版想像圖做了一些調整。
  • 4.法國Thales集團:就台灣海軍提出所需的戰系等裝備,相關製造商涵蓋美、英、法及紐西蘭等地,申請各國輸出許可、製造設備時間仍在估算中。
  • 此時,潛艦設計階段作業已經獲得立法院通過,預算30億新台幣,先後執行構想、初步、 合約、細部等設計程序。
  • 此外,新型救難艦的原型艦建造案日前由台船得標,台船表示,原型艦預計112年完成建造,後續艦共4艘,預計自113年下半年啟動。

依照2021年12月3日「台海臺海安全研析」主任梅復興在聯合報的投書,數週前中科院在九鵬基地試射飛彈,並與主動電子掃描陣列 (AESA)雷達及戰鬥指揮系統配合測試成功;然而,其進度仍遠落後於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首艦的期程,不可能用於原型艦上。 中科院發展中的旋轉式主動陣列雷達(即「海鷹眼」)雖已達到一定程度,但海軍方面目前評估,仍不認為該系統成熟度達到可進入服役、用於海軍新艦計畫的程度。 由於海軍對於中科院的雷達重量能否配合原先規劃4500噸級載臺,以及戰系性能等,均存有疑慮,所以早在一年多前(2020年)就開始向包括法國、土耳其與美國等五家外國廠商接觸,徵求戰系與雷達方案。 依照2020年12月5日「上報」報導,台船相關人士透露,由中科院研發的相位陣列雷達及新戰鬥管理系統,並未符合海軍需求,造成海軍「震海計畫」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延宕;隨後海軍重新規劃期程,並向國內船廠說明新計劃後,台船在2020年12月1日法人說明會上披露重新擬定的「震海計畫」內容。

台灣新艦艇: 海巡署新造艦計劃最後一項新100噸級巡防艇 由中信造船得標

「鴻運計畫」兩棲運輸艦預算被凍結2億,「永捷專案」快速佈雷艇預算減列100萬、凍結2000萬元。 台灣新艦艇 「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預算被減列1億、凍結3億(海軍對立院做專案報告後始得動支),變更設計的量產型首艦通過作戰測評才能進行量產。 此外,海軍「微型飛彈快艇」案在2019年會先編列4.6億元新台幣,被立法委員決議減列2億元預算,並要求原型艇將先將進行設計、經戰術測試通過、向立法院報告後,再執行後續造艦。 這是台灣海軍首次提出全面性的計畫來汰換1990年代構建的「二代艦」,因此堪稱台灣海軍的「三代艦」。

台灣新艦艇

蔡適應也表示,目前台灣海軍26艘3000噸級以上水面作戰艦(一級艦)中,只有1艘艦齡小於24年,另有4艘大於50年、6艘大於40年(即濟陽級與紀德級),蔡適應認為這是非常嚴重的警訊。 依照2021年12月3日「台海臺海安全研析」主任梅復興在聯合報的投書,近期台灣造船界流傳,海軍正在考慮修改新一代巡防艦案構型以及執行順序,首先將原規劃為4500噸級方案擱置,並修改設計構型。 同時,先在最短時間內建造八艘2000至2500噸級的輕巡防艦 ,儘速形成即戰力,因應2027年的威脅窗口。 此報導稱,這項變更並非海軍主導,而是某位曾任軍職、現任國安會諮詢委員所提議,後經國安會軍事會談後正式提報,並獲得高層核准同意,裁示優先執行,原則上目標是首艦於2023年開工建造,以趕上前述期程(2027年形成戰力)。 如果「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這樣的一級主戰艦艇排水量放大2000噸,成本勢必上揚,海軍能負擔的數量自然降低,無法單靠此型艦滿足艦隊的勤務份量。

台灣新艦艇: 台海軍情》解放軍突宣布軍演 國防部偵獲57架共機、4艘共艦

總統今日更表示,美國副總統彭斯和國務卿蓬佩奧多次公開肯定台灣是民主的成功故事,上週川普政府也第3度宣布對台軍售,美國正以實際且實在的行動堅定支持台灣。 尤其是在2016年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中納入台灣關係法以及對台灣的六項保證,並且重申美國對台灣的強力支持。 而這項軍購案也是「鳳展專案」中的一項,後續美方將會將國軍F-16戰機升級成F-16V,另外還出售了F-16V配備頭盔瞄準系統、電戰莢艙等裝備,並且將這次購買的飛彈搭載進去,讓我國空軍實力大大的提升。 美國三軍通用編號AIM-9響尾蛇(Sidewinder)空對空飛彈是第一款以紅外線作為導引設計,也是第一款有擊落目標紀錄的空對空飛彈。 使用單位遍及美國四大軍種,外銷數量與使用國家眾多,對現役所有的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的基本設計概念都有深厚的影響,蘇聯的第一款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K-13(北約代號AA-2環礁)實際上是仿造響尾蛇而來。

台灣新艦艇: 國防MIT》國艦國造新一波計畫出爐 潛艦7艘丶飛彈巡防艦14~19艘

5.可視任務搭載水下遙控載具系統(ROV,作業深度200公尺以上)及水下救援裝備等救難系統(潛水鐘)。 4.核生化防護方面,採氣密設計,重要艙間設置防護區,防護區採內循環通風增長滯留能力;另設置人員沖洗站及噴灑系統。 4.駕駛臺、戰情室、機艙等部位操控臺,採統一、標準化設計,並具雙迴路備援功能,確保故障時由其他部位操控臺替代,以提升艦艇安全係數,確保艦艇航行安全及具氣密防護設計,增強核生化防護能力。 依照2017年3月年度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布的資料,新一代主戰艦艇模擬數據為尺寸180 x 25 x 8m,排水量8000噸,航速32節,續航力6500海里。 兩棲運輸艦,將可加強國軍在南海島嶼運補,甚至面對潛在武裝衝突情況中的反應能力,對於南海區域和平,以及我軍官兵安全大有助益。

艦隊分署表示:「籌建海巡艦艇發展計畫」是守護藍色國土的重要藍圖,「100噸級巡防艇17艘」決標作業完成,也象徵籌建計畫的最後一塊拼圖已順利拼上。 艦隊分署除積極管辦籌建計畫新造艦艇施工品質及工作進度外,也同步推動人員進用、碼頭整建、證照培訓及艦艇維修等配套措施,務必讓新造艦艇完工交船後,立即投入海域巡護任務,以厚植海上執法能量,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確保國人生命財產安全。 台灣新艦艇 這次完成決標作業的新造100噸級巡防艇船長達40公尺,比以往舊型100噸艇(因慶富案而延宕到27日才進行後續15艘的第一艘下水)34公尺更長、更大,並採用硬稜泌船型,可大幅提升本型艇耐浪性,於蒲氏風力9級時,仍有執行任務之能力,優於目前100噸巡防艇平均最大耐浪8級之強度。 另在本型艇的左、右舷外板上,特別加裝大型防撞碰墊,強化巡防艇登檢強度,面對不法越界作業之大陸漁船,新式100噸巡防艇執勤人員將可採取更強勢之執法手段,確保漁民安全及作業權益。

可於海象4級下執行救難及水下打撈任務,並於海象5級(含)、海流2.5節以下具定位能力執行救難作業。 2017年海軍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布的資料顯示,新一代巡防艦艦體粗估為長135公尺、寬15公尺、吃水5公尺、排水量4,5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4,500海里,採用與多功能人員運輸艦相同的艦體設計,並可依實際情況將排水量提升至5,200至6,200噸左右。 華爾街日報透露的習近平之變這次中國廿大召開之前,全世界的媒體都在猜入常的政治局常委名單,台灣的媒體全猜錯,只有華爾街日報全部命中。

此外,中科院引進美國MK-41垂直發射器也因為出口許可、行政作業等因素延遲了一年,2020年又因為COVID19疫情導致美方技術人員的行程都發生若干延誤。 在2017年初,消息傳出台灣海軍會移撥高雄號(LCC-1)兩棲指揮艦作為中科院各項防空武器系統的海上測試平台,在2018年正式移撥,經過改裝作業加裝中科院研製的被動相位陣列雷達與敵我識別器、迅聯作戰系統、裝置海弓三型防空飛彈的MK-41垂直發射器等,在2019年下旬第一次出海。 在2020年2月、3月、8月,海弓三在屏東九鵬基地進行三次試射,並在2020年8月與9月在高雄號測試艦上進行了兩次海上全實彈射擊測評(8月測試的高空靶機測項曾發生飛彈進入引信起爆距離但沒有引爆,其餘都成功),迅聯與海弓三的初期測試評估至此完成。 此時,「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合約設計已在2018年完成,「迅聯」新一代作戰系統經過5年的研發,原訂在2019年驗收成果;而從美國洛馬公司以商購管道購買的兩套MK-41垂直發射系統(加上部分技轉)也在2019年初運抵台灣,準備安裝中科院海弓三等艦射防空飛彈進行測試。 台灣新艦艇 然而,關於研製艦載相位陣列雷達的「迅達」未符合海軍的需求,造成整個原型艦計劃往後順延。 如同前述,中科院現有的被動相位陣列雷達體積重量過大,無法安裝在「震海計畫」規劃的4500噸級船體上;而且被動相位陣列雷達技術也已經落伍,海軍對其性能不甚滿意。

台灣新艦艇: 台灣

我國海軍目前擁有 8 艘兩棲登陸艦艇,包括 5 艘從二戰後服役迄今的「中海級」戰車登陸艦,2 艘「中和級(新港級,New Port Class )」戰車登陸艦,以及 1 艘「旭海級(安克拉治級,Anchorage Class)」船塢登陸艦,皆是美軍移交或租借給我國海軍使用。 2022年10月12日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邀請國防部長邱國正、國安局長陳明通做專案報告、備詢海軍時表示,海軍還是有籌獲一級作戰艦的需求,但還在規劃當中,噸位也將有改變,已不會執著於4500噸的噸位,並會以「國防自主」為主,也不排除向國外尋求新型一級艦的購入需求。。 中共《解放軍報》2022年12月26日刊文稱,北部戰區海軍護衛艦第十一支隊056A型飛彈護衛艦「張掖艦」副艦長王玉冰通過考核,成為艦長。

台灣新艦艇: 美國海軍改弦易轍:台灣「不沉母艦」思維下的造艦困境

玉山軍艦亦可利用廣大的艙內外空間,儲存大量飲用水、油料、食物、車輛、搶救機具等,以相對較快的航速,一次性將大量救災裝備運送到目標區,大幅增災區在救援黃金時間的運作能量。 這是由於現代長程反艦/陸攻飛彈越來越不需要中段導引,只需知道目標大概位置即可發射,中段導引可透過資料鏈由其他單位接手,彈道終端飛彈則會自行搜索目標,過程幾乎沒有發射單位什麼事。 作為對照,美國的聖安東尼奧級,搭載了兩座21聯裝MK-49短程飛彈發射器,備射彈較多,續戰力明顯較佳(但射程遠短於海劍2僅10km),因此我國玉山軍艦還配備76mm砲一門,可攔截10km內的反艦飛彈,必要時也可當岸轟火力。

台灣新艦艇: 海巡安平級執法 雙重身分平戰轉換

而在確認船艦平台尺度之後,艦上關鍵系統就應避免再發生重大變更,不然就會衝擊船艦平台設計以及影響艦上其他系統(船艦空間與重心餘裕都有限),如果變化幅度過大甚至可能必須推倒重來。 在2022年8月31日,民國112年度(2023年)國防預算草案送至立法院;其中,延宕多年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震海案)確定取消,由「新一代輕型巡防艦」替代。 「新一代輕巡防艦」預計在民國112年(2023年)開工,在民國115年(2026年)完成2艘原型艦,預算高峰為民國114年(2025年)。 根據2021年11月底立法院預算中心的資料顯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在民國108年度(2019年)編列1.67億新台幣預算,年度尾聲時沒有執行而繳回1.63億元;民國109年度(2020年)編列6000萬餘元新台幣預算,年度尾聲未執行繳回約5500萬餘元;而今年(2021年)編列的1.62億元預算,預估沒執行繳回也會達9成以上。 中科院長張忠誠在2021年12月1日於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接受質詢時透露,2021年度預計繳回的預算可能達1億元新台幣。 依照2021年2月21日「上報」報導,隨著「迅聯專案」的進行,中科院結合台灣本地六家廠商技術,試圖在不降低性能的情況下,縮減相位陣列雷達系統的體積與重量,但與海軍要求的規格還是有一段差距。

台灣新艦艇: 相關連結

海軍表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合約設計已在民國107年(2018年)完成,採用匿蹤設計降低雷達回波,推進系統為複合柴電(維持2017年5月15日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第一場邀商說明會的數字),滿載排水量約4500噸,最大吃水4.3m,滿載最高船速25節以上,以巡航速率(不低於16節)的續航力4500海里。 為了節約成本並加快作業期程,台灣海軍先進行「多功能快速人員運輸艦」(迅能計畫)的合約設計,然後以階段性成果為基礎,繼續發展「新一代飛彈巡防艦」。 「鴻運計畫」兩棲運輸艦方面,原本民國107年度(2018年)預算編列62億9700萬元新台幣,其中艦體載台預算為36億204萬新台幣,由於被民間船廠認為過低,經過四次流標,台灣海軍自行增加10億3476萬元新台幣才在2018年3月由台船得標,但此一追加預算並未獲得立法院同意,被批評「先斬後奏」。 預算中心認為,國內船廠近20年承接海軍造艦計畫有限,實際交船者僅光華三號錦江級近岸巡防艦12艘(500噸級,民國83至89年間交艦)、光華六號飛彈快艇31艘(186噸級,民國95至100年間交艦)、沱江級雙體巡邏艦一艘(500噸級,民國103年交艦)及磐石號油彈補給艦一艘(約2萬噸,民國104年交船)。 預算中心質疑,在缺乏足夠建造案支撐下,國內船舶產業人才恐已嚴重流失,而人才養成並非一蹴可及;此外,軍艦建造要求規格及品質又遠高於一般商船或公務船,海軍司令部於短期間內密集提出多項艦艇國造計畫,國內船廠設備及產業人才是否足堪配合,恐有疑慮。 反水面作戰的射控系統,以及電子戰EW的整合式電戰系統(ESM/ECM/ECCM),指管鏈路與通信、導航系統,仍是採用外購的方式來獲得,此一部分包括在戰鬥系統之內,由得標的國防廠商來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