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德義在創作上擅長運用堆疊及削減等安排,於平面畫布上營造充滿跳躍與對話的空間,在取得巧妙視覺平衡的同時,也暗示著遼闊的感官延伸;相較之下,林鴻文的創作都是他面對當下生命狀態最直接了當的反映與投射,也是自身與宇宙之間的對應,無論是繪畫或雕塑,始終俐落清爽,充滿了禪偈般的自在與寫意。 同時擁有建築與金工的專業背景,郭思敏將之鎔鑄在其深具極簡造型美感的金屬雕塑作品當中,讓觀者得以遊走在虛實呼應的精神場域;有著類似的取徑,陳建榮則往往在畫面中描繪出他憑空杜撰的類建築結構,草圖似地自混沌中一分一寸地浮現、塗抹或消逝,藉此詩意地揭櫫人與空間二者的關係流變。 台灣裝置藝術 村上春樹這裡所提及的「故事」,若果以「藝術」代入時想來亦無不可——尤其是只透過顏色、筆觸與構圖等,純粹注入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與意念,而不憑藉內容來表達敘事的抽象藝術,似乎更為適切。
當年為了偷渡到美國,他搭著一艘貨船,在經過費城附近時,縱身一跳,成為美籍台裔行為藝術家。 或許,很多人對於行為藝術抱持很大的疑惑,質疑這樣殘忍,有時甚至不人道的方式是否能夠叫做藝術? 他自述:「我只是想說藝術可以是什麼,藝術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能量或力量,讓你得到一條存在之路。」也許,真正身體力行的震撼感,更為直接、更血淋淋吧。 林壽宇純粹的藝術風格受到國際矚目,作品曾在國外各大城市展出,並且被泰特美術館(Tate 台灣裝置藝術 Britain)、萊斯特美術館(Leicester Museum & Art Gallery)、海牙給門特博物館(Gemeentemuseum Den Haag)等知名美術館與博物館典藏。 值得一提的是,在林壽宇過世後,其遺孀將33件作品交給高雄美術館收藏,因此高雄美術館是台灣目前擁有最多林壽宇作品的公立美術機構。 地方政府可以公開接受文化活動、公共藝術建設提案、地方創生、文資保存再利用,鼓勵藝術家、藝術團體、文史工作室等公開提案之參與研討會和管道。
台灣裝置藝術: 在地&原生Local & Native
一九六九年出生的姚瑞中,有著該年紀台灣「學運世代」共有的社會責任感,身為裝置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他身上背負這片土地所賦予的十字架:「放眼本土,胸懷國際」,落實到現實中,就是以堅強的意志力,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寫出四十六萬字的《台灣裝置藝術》一書。 蒐羅三百多張圖片,紀錄一九九一至二○○一年的十一年間,台灣本土藝術家發表過的三百多件作品。 一九九○年代是台灣政治、社會、經濟等各個面向皆蓬勃躍進的時期,如此氛圍下,台灣當代藝術家搭上了全球化的浪潮,以西方概念為骨,本土體驗為肉,在裝置藝術類型上大鳴大放。 然而,隨著作品目不暇給、花樣百出而來的,卻是「拿來主義」(直接套用西方藝壇概念)、「看不懂」、「人人皆可為之」等各種批評之聲接踵而至。 水下藝術的「海底郵筒」裝置漁礁,今天(3日)在澎南浮潛秘境對外發表,除了具海底收信外,最重要是海底珊瑚礁與硨磲貝等海洋資源復育的水下藝術人工漁礁,成為澎湖水下的新亮點。 澎湖縣政府旅遊處表示,澎湖美麗的海底世界,千變萬化,多彩繽紛,配…
從「設置」的層面思考公共藝術,無疑是目前台灣大眾對「公共藝術」的理解,也是絕大部分藝術家創作執行的方向。 九○年代台灣的「公共藝術」浪潮,塑造了雕塑品進入都會開放空間的高峰;而「裝置藝術」以其與地點、空間高度對話互動的創作特質,與「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執行需求相互合拍,成為「藝術下鄉」的前鋒、各類藝術節活動不可或缺的嬌客。 「裝置藝術」擅於「場地」與「時間」的運用,配合「現成物」的裝置,經營出具觀念價值的藝術作品。
台灣裝置藝術: 生活#1
魯凱族最為人熟知的傳統藝術是精湛的織品、刺繡、木雕、陶壺、木製品、竹製品、竹籐編器、編籃、月桃莖編器及編蓆。 百步蛇圖騰,對魯凱族人而言,是地位崇高的神祇,也是一種祖靈的象徵。 百合花為該族族花,具女子貞潔、男子勇猛等象徵,也是該族傳統文化展現時的重要主題。 外觀亮麗而色澤繽紛的「海將軍的頭冠」,在風頭水尾的雲林口湖格外亮眼,負責設計的藝術家陳昱良表示,海將軍的頭冠至少花了兩三年的時間醞釀,先在當地進行田野調查、蒐集地方元素後才設計而成。 台灣裝置藝術 時序拉回一九九八年,當時的文建會,發布《公共藝術設置辦法》,法條中規範,公有建築物及政府重大工程必須設置公共藝術,且總金額不得少於建物造價百分之一,首度為台灣公共藝術打開一扇大門。
- 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育組、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音樂教育組、國立臺東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教學組、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鋼琴教學組等。
- 主辦單位呼籲大家,多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善用接駁車,同時也務必配合各項防疫措施,才能玩得開心、平安返家。
- 一九六九年出生的姚瑞中,有著該年紀台灣「學運世代」共有的社會責任感,身為裝置藝術家、策展人、藝評人,他身上背負這片土地所賦予的十字架:「放眼本土,胸懷國際」,落實到現實中,就是以堅強的意志力,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寫出四十六萬字的《台灣裝置藝術》一書。
- 而台灣裝置藝術之興起,梅丁衍指出,主要自80年代起,一群群自海外歸國的藝術工作者將西方藝術概念引進國內後,才開始呈現出比較明確而長足的發展;尤其 …
- 並且將當時歐美的藝術浪潮帶回台灣,為台灣的藝術發展形成了深刻的影響。
- 在這個過程,一所「當代與其歷史」的藝術機構如何能不「產物」化而違反藝術家企圖,同時又能成為可以被交換和擁有的「藝術」?
- 他的名字,近年來常與時尚品牌連結在一起,例如:愛馬仕、賓士等等。
2023月津港燈節將會場規劃出四大展區,並集結藝術燈區22件、巷弄燈區19件、徵件燈區30件及新創燈區4件,共 75 件光影藝術作品妝點月津港。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台灣裝置藝術 宜蘭是許多人在安排週末放風行程時會選擇的目的地,在走訪各個景點的空檔、或是想找個地方坐下來和朋友聊聊天或是放空時,相信以下幾間咖啡廳會是非常好的選擇。 可以坐在店內一邊喝著咖啡、吃著甜點,一邊欣賞窗外的景致,享受悠閒的生活步調。
台灣裝置藝術: 台灣旅行趣
如何做出一件裝置藝術能符合市民需求、完整化市民生命經驗之文化詮釋藝術品,這些都依至平時「田野調查」之落實、民眾文化的深入了解。 也許不同於歐洲人,中華民族對於「學術」的系統不擅長,以至於僅能跟隨西方建置之思想和方法論的腳步再前進,而無法對於人類史趨勢獨領風騷。 台灣的經濟取向、國際依附論述和文化國族認同論述,也許因為重視多元民主自由下難以統整,且對於政策實踐之方法論等學術理論也過於疏離鬆散,而文化認同主體意識始終是國家前進根本,經濟實力和國際情勢變化不允許台灣再繼續裹足不前了。
- 無論使用的媒材是鋼筋、漂流木、石頭或竹子等,他的作品總有許多柔韌且充滿張力的線條表現,近十年來受到東海岸開發案不斷的衝擊,他的創作特別關注在人與環境的關係。
- 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
- 這類型的地方藝術節多取法日本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瀨戶內海藝術祭,日本的藝術祭起源是沒落小鎮希望藉由大型活動來活絡當地,促進觀光的同時也能夠重新改善基礎設施,凝聚在地人民情感並吸引外移的居民回流。
- 不過當創作者來到南迴時,他們希望能夠透過一種相對的感官經驗,讓大家重視這個方向性。
- 此外,木琴是太魯閣族獨特的樂器,以Re、Mi、Sol、La四個音,彈奏出美妙而豐富的太魯閣族音樂,並且配合歌謠發展出不同形式的舞蹈。
- 在這情形下,作品和展覽曾經散發的光彩或得到的讚許,往往因為作品『匿跡』而逐漸地跟著『消聲』,說來也有點無奈。
吳眉菱坦言,現在人們都認為塑膠是有害物質,但其實塑膠對人類的便利生活帶來極大貢獻,只是因為人類不當處置塑膠,讓塑膠背上污染源標籤,因此邦泰也想藉由這次合作機會為塑膠創造新價值。 對邦泰而言,塑料改質是每天在執行的工作,都有既定方法與製程,但午洋送來的品牌廢棄衣物混合了多種布料,成分有天然棉、聚脂纖維、PP纖維等,不同纖維擁有不同物性,卻要統統跟塑膠融合在一起,溫度、配方等都是影響成敗的關鍵。 當午洋找到邦泰時,「我們起初有點意外。」邦泰副總經理吳眉菱說,當時午洋告訴邦泰:我們要幫品牌把廢棄的碎布融入到塑膠中,再製成有功能的新產品,而且還不能融到不見布料的蹤跡。 民視新聞/李佳樺、楊柏玨、SNG 台北報導行政院會今天拍板通過全民普發6000元的特別條例草案,送立法院審議。 前一天傳出蘇貞昌向蔡總統提出辭呈,外界也關注,這次是不是蘇貞昌主持的最後一次行政院會?
台灣裝置藝術: :::網站搜尋
臺灣廟宇的高密集度地景,象徵人類將焦慮慾望投射在空間化的形式中,城市不得不隨欲賦形與時俱變。 台灣星巴克首間社區共榮門市(Community Store)於1月5日在花蓮台泥DAKA園區內的花蓮和平門市正式開幕。 為響應此全球計畫,門市內過半數夥伴為花蓮原住民族,咖啡圍裙更縫上部落圖騰織布,並邀請泰雅族、魯凱族藝術家在店內創作多項藝術裝置,同時提撥一定比例門市營收予深耕在地的慈善基金會,投入當地急難救助基金。 台東縣政府提升南迴能見度,辦理南迴藝術季活動,並設置14件裝置藝術品與民眾互動,廣受好評,作品也成熱門打卡景點。 其中,位於大武鄉公路旁的裝置藝術「通往天堂的階梯」,縣府立牌敬告禁止攀爬,有遊客竟真當梯子來爬,有民眾看不下去PO文怒批「沒公德心」引起熱議。 面對這個已發展了將近一整個世紀的藝術思想及形式,來到今日如何能持續生氣勃勃地開拓出得以回應這個時代的審美需求,不但是許多藝術家無可迴避的重要課題;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對於觀者的叩問及挑戰。
選擇石斑做發想,一來是龍膽石斑外型特別,二來是以人們熟悉的海鮮魚類為媒介,同時提醒:「享受海洋資源的同時也要尊重海洋。」透過守護海洋的女神媽祖,化為海將軍,象徵為了拯救被人類破壞的海洋環境,不惜犧牲軀體,留下頭冠,來告訴人們愛惜環境的意義,以呼應海洋保育及氣候變遷。 同時,臺灣總督府為培養臺籍師資,乃陸續在全臺各地成立師範學校,最早在1899年,於臺中地區與臺南地區分別成立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及臺灣總督府臺南師範學校。 在進行寫作的初期,本來是要以十年為斷代,但本書並非依據斷代史的研究方法架構,也不想以任何社會事件作為斷代的分水嶺(如解嚴),因為本書的核心是作品及其觀念,因此寫到2001年時又看到許多精彩的作品,為免遺珠之憾就延後一年,將2001年的作品也放進來討論。
台灣裝置藝術: 臺灣藝術
以效益來看,目前已驚艷許多國際時尚精品大廠,已把品牌過季廢棄衣物送到台灣進行產品試驗,未來消費者走進品牌門市能感受到台灣廠商的創新技術與能量。 其中,在生態系夥伴合作下,持續完成新的改質配方設計與創新產品,基石者與利基者們也持續投入自主創新與設備升級,未來可期。 於是午洋從不同領域尋找一些不曾合作過的企業攜手創新研發,不僅建立了獨特的國際時尚精品永續服務生態系,部分開發也已經獲得國際品牌肯定,成為品牌供應鏈的示範商。 國際精品品牌更是如此,「其中一個原因是國際精品品牌長期背負著資源浪費的標籤,他們很想要趁勢翻轉。」工業技術研究院產品服務中心業務經理薛任慈強調,「也因此,上述關鍵字已逐漸成為品牌創造營收的必要指標。」午洋企業行銷部副總經理徐甄羚指出。 除了面對環保的趨勢壓力,近年全球消費市場深受新冠疫情影響,導致許多國際時尚精品品牌面臨庫存品愈來愈多的挑戰,且無論是庫存服飾、門市展示用廢棄物、服飾製作廢料等,未來礙於碳權規範,都無法再任意焚毀。
近年來,「以廢創新」的故事正不斷在國際精品時尚界發生,主因來自全球環保意識抬頭,各種國際環保公約、全球宣誓,陸續祭出各項條款牽制著全球產業發展,進而促使低碳、低污染、低廢棄、3R(Recycle、Reuse、Reduce)等關鍵字,成為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時,也必須通盤考量的營運目標。 由澳洲藝術團隊西蘇工作室設計,以光做為參與者展演,透過沉浸式聲光建築結構來模擬吹氣泡泡的「魔幻感」,呈現泡沫的「轉瞬即逝」趣味性,也能讓觀賞者回味童年時期的快樂回憶。 小時候媽媽總是說餐桌上不能玩食物,但長大後卻發現這是一種藝術,來自加拿大的視覺藝術家Gab Bois把食物玩出了創意及美感讓人不得不讚嘆這一個個鬼靈精怪的點子全是有趣的傑作,無論是各種食物還是生活日用品只要經過她的手瞬間就成了一種新的時尚元素。 台灣跨足新媒體、材質與建築各領域的藝術創作團隊404 N.F,作品《南向南》身處於南島的北臨界點,「南方」仿若更具有地域的指向性,以何地為之相對。 感官的匯流、追尋與擴張,是為了使身體意識到現地相對於南向的兩地,映照與感官的觸動,將使身體經驗從源頭組構出新的「感官語系」。
台灣裝置藝術: 台灣好報
他的名字,近年來常與時尚品牌連結在一起,例如:愛馬仕、賓士等等。 高質感的質地與充滿神話故事色彩的風格,使他成為藝術界與時尚界矚目的焦點。 南非藝術家Strijdom van der Merwe與台灣藝術家周聖賢共同創作的《通往天堂的階梯》,作品呼應南迴蘊含的自然人文底醞,象徵希望、永恆和夢想,開啟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引領觀者通往未知、充滿神秘和歡樂永恆的地方。 現實中雖然沒有通往天堂的階梯,在南迴勾勒出一座看得見的天梯,藉由作品提醒人們正視並勇於實踐夢想。
「我在這裡沒有遇到靈魂,但是我有我的故事要說。」林羿綺以這段難人尋味的句子開啟《運行針:曼谷》這件在泰國駐村時完成的影像作品,透過採集當地鬼魅與都市傳說等親身經歷的敘事,交疊串聯城市的影像畫面,如同正在運行的針來回穿梭,逐漸拓展並打破敘事裡的空間,重新尋找彼此的鏈結。 吳宜樺《裡外急轉彎的D場景 》作品彷彿是一場災難後的現場,日常熟悉的機車等物件如化石般被水泥凍結,部分物件被繪製上如電影特效的綠幕顏料,影射當代數位文化裡大量氾濫的合成影像景觀如何穿透我們的日常感官,呈現人工智慧時代下被風化的消費文化景觀與當代人存有經驗的極端虛構性。 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防疫期間,當代館首度推出「藝術宅在家線上導覽」服務,即日起只要上傳至FB或IG,並加上「#穿孔城市」、「#城市百景計畫」,便有機會獲得展覽免費票券,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MOCA 官網或FB粉絲頁。
台灣裝置藝術: Works 公共藝術作品
開始受到國外的媒體關注是我剛畢業的時候做了〈泳衣〉系列,那時也是雙極性情感疾患開始發作的時期。 我就會在家裡捏黏土,對我來說那是很療癒的過程,因為我很認真在做一件事情,就沒有餘裕去想其他事。 張徐展的紙偶動畫《Si So Mi》源自臺灣人對喪葬儀隊的稱呼,作品影像中以舊報紙紮成的老鼠戲偶,組成一支喪葬儀隊,編織了一支歡慶與荒誕交織而成的舞蹈儀式,自我解嘲被人類驅趕、遭黏鼠器捕捉、溺水等卑賤的生存經驗,呈現城市中最卑微短暫的生命歷程。 踏進當代館入口不得不被這迎面而來的巨鼠骨骸所震懾到,這是鄧堯鴻的作品《繭影》,殘餘的雕塑形體從二樓高處垂吊而下,令人彷彿嗅到街道暗角的腐敗氣味,《剩餘與蔥翠》作品則是從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微小與脆弱的食物殘渣重新組裝,將腐朽之物賦予新生。
2016年,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併入了國立清華大學;2017年,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兩碩士班整併,宜花東及屏東地區最後一個藝術教育研究所走入歷史。 在這個各媒材領域具不同價值觀的購藏會議委員聚集、無法辯論的辯論過程中,我認為是陳松志自己提出的「藝術」定義和邊界,超越了媒材觀(我很樂觀地認為),使他的作品有機會成為一項值得國家典藏的藝術。 在這個契約關係中,清楚釐清了幾個關鍵事實:這堆「木料」(媒材)只是藝術家創作的一部分;這件作品必須在藝術家親身參與裝置的條件下才成立;影像紀錄不是藝術作品自身,但卻是經過藝術家同意授權的取代物/代表物…。 在這契約附加條款中的字句,回答了我前述所問的何謂藝術問題,以及收藏技術與價值的問題,也同時讓「空間裝置」藝術成為國家典藏台灣歷史的一部分。
台灣裝置藝術: 教育廣播電台
起初是由午洋先看到商機,也就是國際精品對永續材料的需求愈來愈高,但午洋沒有材料開發技術,卻具備了高度熱情與整合能力,於是午洋很快組織起一個團隊來對應市場需求。 台灣裝置藝術 最特別是這個生態系有兩個基石者,且缺一不可,若沒有午洋看見機會,品牌需求就很難被正確傳達;若沒有邦泰,品牌與午洋的天馬行空想法也難以落地實現。 整體而言,國際時尚精品永續服務生態系展現出台灣中小企業一起站上國際舞台打團體戰的氣勢,生態系裡的每家企業都掌握了部分關鍵技術,再各自從中找出可迎戰未來市場需求的能力與優勢。 如同邦泰、富揚,對升逸而言這也是一項新嘗試,要將不同材質的布料透過熱壓技術融合在一起變成堅硬的板材,「這是我們過去沒有想過可以做的。」升逸總經理邱奕智指出。 尊重多元:分享多元觀點是關鍵評論網的初衷,沙龍鼓勵自由發言、發表合情合理的論點,也歡迎所有建議與指教。
其中,從平面的《草衣》到立體裝置的《水色》,楊明迭都嘗試將可能轉瞬間消失的自然現象與個人情感共同交融,化為封存記憶片段的畫面或物件,闡述了柔軟與堅硬、消融與顯現之間的感官共鳴,進而衍生出一連串人們如何追尋諸多流逝事物的可能想像。 盧明德近來戮力發展的「偽自然」系列作品,開門見山地宣告了其反叛再現自然之傳統美學的藝術實踐,輕盈淡雅且饒富閱讀趣味的畫面非僅是物種生態的擬態與演化,而是會隨觀者的丈量、探測與思辨而孕育出更多想像連結的有機體。 而迎著西子灣海風的橘線,則由國邦興業有限公司組成七位藝術家團隊(董振平、梅丁衍、潘大謙、陳明輝、李億勳、林煌迪、王國益),帶領著大家一路由西往東,從海洋到陸地,依循著歷史軌跡,將人們生活的點滴匯聚成深沉的文化內涵。 橘線捷運車站內有歷史、有文化、有科技、有藝術,有一整列車的文化氣息,陪伴您在橘線裡的每一趟旅程。
對於這些裝置藝術品,姚瑞中以藝術家的同理心,採取對話的方式呈現,讓自己的觀點和受訪藝術家一來一往解讀,作品遂逐漸清晰。 未曾見過該件裝置藝術作品的讀者,透過完整的對話、片面的照片,在心理面構築的又是另一番作品。 所以,即使姚瑞中為求公正,將自己的作品排除在外,僅以數張圖片展現,但太多的善意,還是讓他跳不出與藝術家們同一陣線的同仇敵愾。 從引言到結語,他念茲在茲的,仍是外界「拿來主義」、「看不懂」、「技巧與形式的界定過於寬鬆,沒有統一標準,彷彿人人皆可為之」等各種對裝置藝術不盡公允的批評。 從 2010 延續至今的月津港燈節一直是農曆新年最火熱的踩點地標之一,不僅運用藝術策展玩轉燈會,更融合了鹽水在地環境特色;今年透過主題《城裡的月光》以浪漫又奇幻的聲光裝置藝術作品呈現古今中外以月亮為主題的故事與傳說,將月津港親水公園水域與周邊水岸空間整合成一座聲光美術館。 由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生態的資深策展人黃海鳴策畫,黃香凝偕同策展,以都市內老舊公寓聚落為參照,深入剖析垂直聚落中人文脈絡的現象與影響,進而思考關於空間、時間、建築身體與人群身體的動態關係。
並建立公民參與式的回饋評分機制且給予獎勵,以落實文化公民權,並適時引導民眾捐款、贊助。 南島語族分布範圍北起台灣,南至紐西蘭,而台灣是南島語系國家中語言歧異度最高的,美國地景藝術家Amador創作結合台灣及紐西蘭南島文化的內涵,運用南迴的地貌與素材,以沙雕及疊石呈現圖騰的樣態,與這片土地和在地人文產生情感的連結,藉此創造出二個文化間的相互對話。 作品靜謐地坐落在金針山間的谷地上,聚集成承載生命樣態的容器,生命在物質間相互觸碰。 透過時間累積,植物成為環境中生命樣態的紀錄者,從生命的生長分布中找到線索。 作品構作一處人和自然互動的場域,也和大樹與遠方的山相映照與對話。
台灣裝置藝術: 必賞8大裝置藝術!「2019 台北白晝之夜」活動攻略
「公共藝術」之所以能自成一個藝術創作的體系,除了它負載了藝術的政治功\能及社會作用,更在於它擴延了(或者是說跳脫了)室內型藝術與空間及觀眾的相對關係,因此在精神上及意義上,只要是在開放的公共空間呈現、以廣大的民眾為對象的藝術作品,皆應納歸於「公共藝術」的範疇。 因此,從趨勢觀察,「公共藝術」在台灣,十分吊詭的兩極化發展:一是雕塑作品大量的寓身於城市建築空間中;一是「裝置藝術」轉戰城鄉,成為介入地方的藝術主力;而政府政策,以及執行者在政策解讀中所發展出的意識形態,無疑是這兩股趨勢的推手。 筆者出社會後留在台南待過南科國際科技業、傳統產業等工廠等大中小產業,也曾參與品牌設計、商品文創化、產業品牌經營。 許多老闆都有需要民眾親身體驗其產業製產、公司沿革和企業文化之需。 而苦於沒有產業觀光體驗活動舉辦經驗和苦於不知道要以和為品牌形象創造文創商品,才能與民眾建立共同「企業意象」連結。 若是政府能帶頭結合藝術家發想、創造品牌訴求和商品形象化,並引導其舉辦「地方性活動」之體驗觀光,走向第五級產業之產業升級並不難,得到民眾信任和在地化支持之地方產業也得以紮根合走想國際。
台灣裝置藝術: 台北101「天空興波」高空咖啡廳!在天空之城詩意空間啜飲冠軍咖啡、限定調酒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