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普渡8大好處

農曆 7 月 15 日是以孝聞名的地官大帝(舜帝)的誕辰日,因此中元節又被稱為「孝子節」,後來後世將孝順的美德延伸至各個家庭中,每逢中元節時,各個家庭準備供品來祭拜祖先,以示感恩之情,這就是中元節由來。 祭拜好兄弟時供桌要擺在室外,且需準備新的臉盆、毛巾、牙膏牙刷、肥皂等盥洗用具,讓好兄弟先洗漱後再開始用餐。 在祭祀時,每樣供品上都要插一支香,如果是大包裝的供品要拆開,避免好兄弟爭搶。

中元普渡

上頭印有日常用品,有衣服、褲子、裙子、靴子、鏡子、斗笠、梳子、鉸剪、雨傘、梳子等圖案,民間大多用黑色、靛色或綠色印制,現已有彩色圖案的,甚至繪有手機、冰箱、電腦、電視等電子用品者。 Stephen F. Teiser(太史文)著,侯東旭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 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在城市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农村八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进行。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综述

因此,小时候对于“鬼月”的传说,我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每次地藏王生日的时候,我们一群小孩都非常开心,因为烧过了“香球”,鬼门就关了,晚上也可以安心地出来玩了。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它孤魂野鬼。 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

这些俗信俗行,体现道、儒和佛文化的融合,其核心就是慎重道远的“孝”和推己及人的“仁”。 我们在庆祝中元节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中国人相信,人死後会变成鬼魂,悠游于天地之间。 中元普渡祭拜无子嗣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世间的热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

中元普渡: 溪溫泉馬拉松躍身國際跑旅賽事亮點 日本參訪團與台日代言人打造全台唯一平地溫泉馬拉松派對!

例如因為鬼數眾多,準備的飲食勢必要量大又容易準備、有飽足感,因此白飯(孤飯)、菜湯成為要點。 菜湯使用空心菜有一說法是空心表示主人無心留客,好兄弟吃完可自行離去。 而佛手和包仔合稱的「佛手包」,結合超生與飽足,佛手是麵團捏出許多有佛教手印的小手,以佛印幫助超生,佛有有法師加持更能放在家中供奉以鎮宅平安。 中元普渡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為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

因此在建醮以祭祀孤魂野鬼之餘,同時也是在教育後生晚輩孝親精神,祖先遺德,先民精神,後世子女當效法之,懂得慎終追遠的感恩之情,以及諸惡莫作的因果概念,有其深遠的教化意義。 一盞盞燈火,是人間溫馨關懷的情意,一盞盞亮光,照亮著每個人的眼,每個人的心。 天地有情,人間有愛,平實而善良的人們,敬畏天地,慎終追遠,一顆溫柔的心,關懷古往今來,關懷有形、無形的生靈。 儀式結束了,但是精神隨著子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古代官方與民間對於「中元節」的重視,不僅是祭祀先祖,普度遊魂與軍殤,還有慶祝秋收的意思;因此節慶的熱鬧氣氛便由七夕一直延續,直到「中元節」當天才結束。 後人將鬼節逐漸演變成三天、七天、十五天,時至今日的整個月規模,這也是可以想見的發展。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習俗的意義由來

中元普渡(中元節)拜拜,是台灣民俗重要節日~每到農曆七月,鬼門一開,公司行號、社區住家,都會準備豐盛供品來拜拜。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 中元普渡 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中元普渡

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元者,即是一切事物之开始。 道教认为天地水三元之气,为最初生成人类,长养万物之根本,又把三元配置于农历的三个日子,称为“三元日”;上元日正月十五,中元日七月十五,下元日则为十月十五;故此“中元”的意思,即是七月十五日。 中元普渡 “三元日”,相传为道教“三官大帝”的生日;上元日为“上元一品天官赐福大帝”之生日;中元及下元日分别为“中元二品地官赦罪大帝”及“下元三品水官解厄大帝”之生日。

中元普渡: 中元節習俗還有搶孤、放水燈

桃子有生津、潤肺保養的功能,水分足夠,能補充夏季活動的水分流失,含有高鉀、磷以及鎂等礦物質,適量糖分協助活動力的補充。 桃子熟得快,挑選時建議選擇白中略帶紅潤者,避免有撞損傷、過軟或太熟。 蘋果在傳統中取其「蘋」字,象徵「平安」,拜神明、好兄弟都合宜得體。 其實蘋果還含有能幫助抗氧化的植化素如榭皮素等,能對抗自由基,果物中有鉀、磷、鈣、鎂等礦物質,而適量的維生素C與水分,讓皮膚保養水噹噹。 蘋果適合一般人食用,尤其含果膠可溶性纖維,利於排便與消化力養護,也有減少壞膽固醇的效果,健康少負擔。 七月十五日是佛教所謂的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

中元普渡

而一些人忙于赶宴,今天这一乡,明日那一村,你吃我家的,我吃你家的,吃来吃去,宴饮经旬,既伤害肠胃,又耽误生产,弊端显而易见。 拜拜項目拜拜須知普渡時間中午12點至下午3點普渡地點廚房或後門門口處/公司後門門口處普渡流程因為地基主個頭較小,需準備較低的小桌擺放金紙、供品和茶酒3杯;接著點3炷香向地基主祈求平安,待香燒過3分之2後,拿金紙燒化。 公普又称为“庙普”,一般都在七月十五举行,俗语又叫“拜七月半”。 这一天,人们往往在街头巷口搭起法师座和祭孤堂,设起普度坛。 普度坛中央悬挂着“盂兰盆会”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

中元普渡: 拜拜水果勿切,宜忌注意!

現在有許多住家及公司行號都在大樓裡,一定要在樓下門外拜拜,在自家陽台也不宜。 ,到廟裡參加大型普渡時,準備三角旗,寫上「慶讚中元」,若是公司行號,也可在旗上加上公司行號名稱。 上午祭拜神明、中午祭拜祖先、傍晚祭拜地基主,最後再祭拜普渡公與好兄弟。

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 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等。 佛祖鑑於目蓮救母之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做「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恩情。

中元普渡: 佛教典故

后来,传说这8个鬼神十分显应,故在中元节前来祭拜者云集,常因争抢神前香案而生争执。 乾隆年间(1736~1796年),一些缙绅倡导各家分别在自己门口设宴遥祭,并经公议商定,每年从七月初一起,各个铺境按日轮流举行普渡,祭祀这8位亡魂及一切无主孤魂。 普渡是鬼魂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应该说是一种民风民俗。

  • 七月初一俗称“开鬼门”,冥府打开鬼门,孤魂涌向人间,故是日下午,各家各户须在门口供奉祭品,烧纸钱,从而揭开普渡的序幕。
  • 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 如:《太乙救苦天尊說拔度血湖寶懺》、《靈寶煉度》、《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九幽燈儀》等等。
  • 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 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事實上中元節本身最早最早是源於漢代農民夏末秋初祭田神感謝大地。 在以農立國的時代,東亞、東南亞地區的節慶往往跟季節、農業相關。 例如東南愛亞的送水節(不是潑水節)大約在每年11月,為了感謝上天帶來豐沛雨水讓人們豐收。 而這是因為十一月大約是雨季結束,多數東南亞國家每年只有乾季雨季之分,雨季變成為耕作的好時節。 但為什麼全聯、家樂福每年都會針對中元普渡推出特價折扣、各種宣傳企劃,看起來似乎是件大事呀! 普渡與鬼月,其實跟我們最相關的,倒不是每天吃喝、上下班、上學的影響,而是我們內心如何看待:亡者與鬼魂。

中元普渡: 禁忌, 中元節, 拜拜要拜什麼, 拜拜推薦, 北海鱈魚香絲, 味味一品泡麵, 怎麼拜, 由來, 為什麼要拜好兄弟

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

中元普渡

七月初一俗称“开鬼门”,冥府打开鬼门,孤魂涌向人间,故是日下午,各家各户须在门口供奉祭品,烧纸钱,从而揭开普渡的序幕。 七月三十日俗称“关鬼门”,把从初一起放出在阳间的孤魂游鬼,在它们酒足饭饱之后于是日收归冥府,各家各户又要祭拜一番,一年一度的普渡宣告结束。 早期,闽南地区的普渡是在同一天举行,由于游神等原因,常常发生纠纷甚至引发宗族械斗。 为此,经协商议定,各街衢巷里和村落轮流普渡,泉州城内按36铺境,分日轮流,各个村落也是轮日普渡,形成惯例。

中元普渡: 中元節

同时,家家门前、檐下都挂盏圆形纸灯,一面写“阴光普照”或“庆赞中元”,一面为“路灯”,这是用来照引路途,使这些孤魂野鬼能找到可以供养他们的地方,又叫“树灯篙”。 “放焰口”这一中元节民俗活动是受佛教影响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佛教六道轮回中有“饿鬼道”,这些鬼腹大如山,咽细如针,饭食到口即为口中火焰烧成灰炭,因此虽有饮食亦不能受。 中元普渡 “中元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秋祭荐新,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宋时还留有这样的习俗“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11这样的秋尝节俗加上儒家的慎终追远,加上道家的地官赦罪,再加上“神通第一”的摩诃目键莲救母解倒悬,“中元节”便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岁时风景。 古时中元节的节俗较多,这里我们只选取至今仍然存在的几个民俗活动给以介绍。

當普渡、鬼月等習俗,漸漸成為我們熟知的生活一部分,我們往往容易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但事實上,習俗背後所帶有的歷史、宗教脈絡,往往才能突顯習俗與文化的深度和厚度。 如同普渡是經過千年的累積演變至今,更結合不同宗教、地區、生活型態而成,並不是單一的文化行為,從這樣的習俗中,我們更可以看見自己所在的文化場域,具備什麼特質與根本。 提及“盂兰盆”,佛门弟子都知道必须在这天设盂兰盆斋供佛僧,而“盂兰盆”正是印度话“乌兰婆拏”原音之音译,具有“救倒悬”之意,意谓人间的痛苦如同是倒挂在树头上,而“倒悬”其实也是形容人堕入了饿鬼道和地狱的痛苦。 为了避免众生身处“倒悬”之苦中,佛教徒会在寺庙中诵“盂兰盆经”,并将食物布施给好兄弟们。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教故事总一再劝谏人们要保持善念、不可为恶,以及面对行恶者则总再三劝说,盼对方能诚心悔过、改邪归正,免遭大恶报。 目犍连想方设法解救因为满身罪业而坠入了饿鬼道的母亲,其精神跟中国儒家的“孝道”思想互相融合,故亦呈现因果报应、善恶有报之昭昭天理。 民众亦纷纷将阎罗王打开地狱之门之举,称为“鬼门关”。 台湾亦具“七月初一鬼门开、七月三十鬼门关”等有关说法。 在僧道俗三流合一之下,逐渐融合成为大家今日熟悉的“中元普渡”。 紙錢大多是用大銀、小銀、蓮花紙等,特殊的是使用「經衣」,有的地方稱作「更衣」、「紙廉」、「紙聯」。

中元普渡: 中元拜拜四大水果推薦,拜得平安順利

至于地官大帝会选择在黄历7月15日这一天前往人间,并在考察神仙、百姓、动物等等的表现之后,做出赦罪免刑之决定。 因此,百姓除了选在这期间祭拜祖先,亦会举行祭祀地官大帝的仪式,盼望借此求得庇护及福报降临。 在道教文化中,黄历7月15日正是地官大帝的圣诞,同时也是地官校戒罪福、为人赦罪的好日子。 道教文化中所谓的“三官”,正是指由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地官、水官,也就是俗称的“三界公”。

中元普渡: 公司行號、自家普渡適合準備哪種水果?

此道法又称“三官手书”,即是书写一式三份的忏文,载明愿意忏罪及悔改的信众之名字,并分别放到山巅或埋于地中或沈入水中,借此象征将灾厄交付天地水三界,进而求得平安。 冥界其實和陽界一樣,人要休假,鬼也要放假,農曆七月普渡不僅僅是傳承也是渡化自己的好時機,渡化冤親債主也適渡化自己,在這個天地人靈齊聚的日子裡,我們用莊重誠心的心態去看待。 法師開壇,爐主與執事人員朗誦疏文,向天地稟告普渡之意,並且發表,邀請三界神祇入壇監醮。 通知鬼神本地即將展開中元普渡法會,更請普渡公監管道場,不讓惡鬼凶神在此處擾亂作祟。 以高大的青竹上懸掛燈火及旗幟,晝夜升降,以便邀請眾神來監管法會,也是邀請放禁在外的眾家好兄弟共享法會的成果。

中元普渡: 中元普渡拜拜step1-祭祀神明(三界公)

”3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原本是節氣小秋,不少農作物已成熟收割,民間也要在此時祭祀祖先報告收成,也就慢慢演變成為中元祭祖的概念。 而佛家在此時也有盂蘭盆法會,以供養、布施僧侶的功德累積,來回饋父母,與道教結合後,再加入了道教中元地官大帝此時期赦罪的元素,讓祭祖、感謝父母的概念再結合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魂,進而擴大到所有亡魂。 中元普渡是民間信仰的盛事,融合佛教、道教,又因為地區而有不同的文化展現。

根據地區習俗不同,普渡祭祀的流程也有細節上的差異,不過在普渡的時間、供品挑選禁忌方面,也有不少統一的說法。 本篇整理中元普渡的拜拜時間、供品挑選方法、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等等,讓更多人了解普渡相關習俗。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眾僧又被演變為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

三官大帝的地位,仅次于玉皇上帝,统御万灵,故此三元日为道敦的重要节日,在此三日均举行斋醮法事。 宗教对于很多人来说,至今仍是很重要的精神寄托,古今中外皆然。 在中国领域内,虽有本土的道教,外国传来的佛教、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各种不同宗教,但纵观这些宗教的教义,我们会发现,它们都不约而同地相信——有“鬼”的存在。 如佛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天主教的“万圣节”等等,都是为“鬼”而设的节日。 上述已提,黄历7月15日在佛教中,正是所谓的“盂兰盆会”,又简称为“盂兰节”。 根据南宋《佛祖统纪》记载,中国最早设盂兰盆斋是起源于南北朝时代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当时梁武帝萧衍在同泰寺(现今南京鸡鸣寺)设盂兰盆斋供佛僧,往后每年的这一日又普施到其它寺院去。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