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sata ssd詳細介紹

SATA SSD 固態硬碟在使用上比 NVMe SSD 固態硬碟更加方便,價格也更實惠。 如果您的電腦中沒有足夠空間可以放置 2.5 吋 SSD 固態硬碟,SATA M.2 SSD 固態硬碟或許是 2.5 吋 SSD 固態硬碟的絕佳替代選擇。 而到了8.5GB稍微大一點的檔案傳輸時,則是平均少了約1秒的傳輸時間,對比SATA SSD升級至Gen 3 SSD的效率提升幅度,這樣的效果差異顯得差強人意了一點,因此,短時間內玩家在組裝電腦時,暫時還不建議選擇Gen 4 SSD作為主要首選。 也就是說,Gen 3 SSD從Windows到實際開始遊戲花費時間為1分28秒、SATA SSD則是1分35秒,多了約7秒鐘左右的時間,而我們所使用的硬體規格還算是非常頂級的配備,如果玩家的電腦硬體規格稍微低一點的話,有可能進一步增加額外的讀取時間。 首先最直接的數據差異,就是所謂的「循序讀寫速度」,使用的單位是MB/s,這部分會直接影響到玩家日常使用時開啟程式的速度表現,尤其是較複雜的環境(如開啟大型遊戲)更是明顯。

能買到的容量這點應該不難理解,畢竟作為儲存使用,在SSD寸土寸金的情況下,當然還是希望能夠盡量買到越高容量的越好,同時作為計算方便,我們會直接從CrystalDiskInfo軟體中顯示的整數GB容量來做計算。 可以看到雖然因為檔案大小並不是非常大的關係,SATA SSD和Gen 3 SSD在兩項測試中都能在10秒內搞定,但平均Gen 3 SSD都能減少50%以上的時間花費,尤其從SSD中複製檔案到電腦時的速度更是有明顯差異,Gen 3 SSD花費時間減少了6秒之多。 現在這個時間點,SATA SSD普遍會作為彈性儲存碟來使用,主因在於其隨插即用的功能,相較於M.2 PCIe SSD每次拆裝都需要將主機板M.2插槽螺絲卸下來得方便許多,定位上可以簡單聯想成「較昂貴的隨身碟」(笑)。

m2sata ssd: M.2 PCIe SSD 之衍生問題:NVMe 與 AHCI 支援

然而,玩家們也不要以為讀寫速度高就一定代表著一切,畢竟廠商在測試環境下所獲得的數據都是最佳化的數據,因此仍會隨著玩家自己的電腦規格不同而有差異,甚至某些時候會有可能出現頻寬互相搶來搶去、導致頻寬受限、存取掉速的現象,不過讀寫速度仍是玩家在挑選時,可做為重要評斷的一個關鍵點。 當我們討論到有關 M.2 的儲存技術時,我們討論的通常是 m2sata ssd SSD 固態硬碟的外觀尺寸。 這種小巧纖薄的尺寸使得它成為筆記型電腦、迷你電腦以及超輕薄筆電等輕量可攜式電腦的理想選擇。 它們所佔用的空間比 2.5 吋 SSD 固態硬碟或是傳統硬碟都少,容量最高可以達到 2TB。 看完了上述測試後,玩家對於Gen 3 m2sata ssd SSD帶來的效能提升上,相信會有基本的了解,但如果要再拿來和Gen 4 SSD做比較呢?

  • 而考量主機板晶片組之 PCIe 通道總數限制,大多數主機板會設計其中一組 M.2 插槽兼容 PCIe/SATA 介面,而另一組僅支援 PCIe 介面。
  • 亦即,一件原本為標準 PCIe 或 SATA 或 USB 介面之裝置,可依循 NGFF 之外型尺寸規範及腳位定義,來加以重行設計,以此化身為一 M.2 型式之同款裝置。
  • 在與 PCIe 匯流排配對時,NVMe SSD 固態硬碟可提供最新的效能等級以及速度。
  • NVMe M.2 SSD 固態硬碟利用特別為 SSD 固態硬碟所設計的 NVMe 協定。
  • XPG SX8200遵循NVMe協定,符合NVMe 1.3標準,當然有一定的效能優異,除了隨機讀寫速度大幅提升,其實筆者較青睞的是可以在同一時間接受多核處理器的命令,可想而知對多工作業處理如虎添翼,在相信玩遊戲或超頻一定可以游刃有餘。
  • 以目前的趨勢和主流來說,仍是前兩者為主要規格,因此本文也會著重在這兩者(尤其是採PCIe NVMe介面)為主。

對於 B key 插槽而言,B+M key 之 SSD 可以順利插入,而 M key 腳位之 SSD 則無法順利安裝。 接下來就是見證C/P值的時候了,我們將分別從兩個面向來探討,一個是「1塊錢能買到的容量」,另一個則是「1塊錢能買到的速度」。 最後一個要來看的關鍵點是所謂的TBW寫入壽命這點,這部分前文有些微提到了一點相關的定義解釋,這邊稍微再詳細說一下。

m2sata ssd: 安裝 M.2 PCIe NVMe SSD 固態硬碟的方法

我們快速在同樣的測試平台下進行檔案傳輸的測試,發現其實在3.3GB大小的檔案測試中,兩項檔案傳輸動作和Gen 3 SSD的時間大抵來說是相同的、都是2秒左右搞定。 除了檔案傳輸以外,SSD畢竟還是做為儲存裝置使用,尤其在這個電競活躍的時代更是如此,就連新一代的家用遊戲主機Xbox Series X和PS5都已將原先採用的傳統HDD硬碟更改至Gen m2sata ssd 4 SSD版本,為的就是能讓遊戲玩家擁有更流暢、舒服的遊戲體驗。 剛才有提到架構問題,以主流玩家選擇來說,目前市面上提供的SSD方案,會是TLC或QLC兩種選擇居多。 這邊要先快速提一下SSD的內部構造,最主要分為NAND快閃記憶體、DDR記憶體和主控晶片三大區塊。

Crucial 的 PCIe SSD 僅有 M 型接頭規格,代表這些硬碟無法相容於 B 型接頭插槽(一般用於 SATA M.2 裝置)。 我們的 SATA M.2 裝置同時支援 B 型與 M 型接頭,擁有最高的相容性。 PCIe 與 SATA M.2 硬碟最主要的差別在控制器的不同, PCIe 是兩者中較快的一方。 SATA 大致上相容於各種多樣的系統,在舊型號的支援程度也較佳, 如果系統具有 M.2 PCIe 插槽, 具備相同接頭的 M.2 SATA SSD 可符合插槽但無法使用,反之亦然。 有些系統支援雙模式,可同時支援 SATA 與 PCIe 硬碟。 註:筆記型電腦之實際 M.2 SSD 硬體介面相容性,將依各原廠之設計而有所差異,建議先與原廠取得技術支援後,再行選購安裝。

m2sata ssd: 將內建 M.2 安裝至外接式外接盒。

XPG SX8200就是採用最新新第二代64-layer 3D TLC快閃記憶體,PCle Gen3x4高速介面與最新NVMe 1.3標準,TBF(平均無故障間隔)高達200萬小時,且有5年保固。 從圖中可以發現,Gen 3 SSD從點擊遊戲圖示開始至畫面出現遊戲選單所耗費的時間約為1分17秒、而實際再點擊新遊戲開始至過場動畫首次出現時則是額外花了10秒左右,總計從開啟遊戲到實際看到遊戲動畫總共花費時間來到1分28秒。 而SATA SSD方面,到達遊戲選單時所花費的時間為1分22秒、額外再花費了13秒的時間來到實際遊戲動畫畫面。 註:使用 NVMe 裝置作為主開機磁區時,主機板必須設定為 UEFI 開機,並關閉 legacy 開機模式。 M.2 B key 出現於筆記型主板上之機率較桌上型主板要來得高,而目前所有主板(包含筆電)上內建之 M.2 B key 插槽皆僅支援 SATA 介面。

  • 再一次地,我們會建議消費者以 PCIe 介面作為優先考量,而如此即便主機板其介面支援程度有所不同,亦不至於造成太多困擾。
  • NVMe 技術有多種形式,例如 PCIe 插槽、M.2 和 U.2。
  • 承上,由於原有 PCIe、SATA 或 USB 之裝置皆可以轉設計為 M.2 之型式,以此 M.2 其並非專屬於 SSD 之格式規範。
  • 綜合而言,Gen 3 SSD可說是目前主流玩家在組裝電腦時的首選,雖然說AMD已經為玩家導入了PCIe 4.0介面,但正如前面提到的,目前由於價格較高、加上選擇並不多的關係,現階段購買的選項實在不多,同時C/P值也不高,因此除非玩家對於存取效能有非常大的需求,否則一般建議玩家購買PCIe 3.0介面的,就已能滿足大多數使用情境了。
  • 首先為了方便玩家瀏覽,我們先直接奉上SSD的官方讀寫速度數據給大家參考,接著會再提供實際在前述測試平台下,所獲得的讀寫速度作對比。
  • 由上表可以得知,所有的 PCIex4 SSD 其腳位型式皆為 M Key,我們可以反推得知 M key 型式之 M.2 SSD 其硬體介面必然為 PCIe,而不會有其他可能。

除非自身原有設備其 M.2 插槽僅支援 SATA 介面,才需要考慮 SATA 介面之 M.2 SSD。 由上表可以得知,所有的 PCIex4 SSD 其腳位型式皆為 M Key,我們可以反推得知 M key 型式之 M.2 SSD 其硬體介面必然為 PCIe,而不會有其他可能。 此外,有少部分 PCIex2 之 M.2 SSD(包含 Optane Memory)其腳位因依循 M.2/NGFF 之設計規範,而以 B+M key 之型式現世。 安裝能夠容納較多檔案數目的高容量磁碟機,以更換較低容量的 NVMe SSD 固態硬碟,是簡單的升級方式。

m2sata ssd: 選擇合適的固態硬碟 (SSD) 很重要

SATA 與 NVMe M.2 SSD 固態硬碟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介面技術以及效能等級。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仍然使用 SATA 架構介面技術,除非是 NVMe M.2 SSD 固態硬碟,否則速度與效能並不會有所改善。 所以玩家在購買SSD時除了讀寫速度要注意以外,更要注意IOPS的數值,尤其是做為系統碟安裝作業系統的話,更是影響日常使用的最重要關鍵。 將SSD作為系統碟使用的話,由於檔案格式和架構的緣故,除了讀寫速度以外,更重要的是隨機4K讀寫速度,將會更直接的影響一般日常使用。 而在 M key 插槽之前提下,無論是 B+M key 或 M key 之 SSD,皆可順利安裝。

m2sata ssd

接上 Kingmax SMV32 480GBSATA SSD,測試的結果一樣頂多只停留在500MB/多s左右,再次證明不管哪一產牌的SATA SSD都是如此。

m2sata ssd: 在 PlayStation5 中安裝 M.2 SSD 固態硬碟

此外,考量到 PCIe/SATA/USB 等不同介面之裝置,各自之腳位訊號與電氣特性皆存在著極大差異。 M.2/NGFF 為此定義了多組的插槽防呆位置(或稱防呆鍵位,目前存在於實體產品之型式計有 A/B/E/M key),來避免不同硬體介面裝置因位腳座尺寸相近,而產生混插或誤插之情事,最後導致不正常運作或損壞之困擾。 現代的主機板會使用 SATA III,最高處理量為 600MB/s,而 NVMe 磁碟機的速度最高可達 3,500MB/s。 只有利用 NVMe 技術的 SSD 固態硬碟會超過針對 SATA 架構的 SSD 固態硬碟的傳輸速率上限。 不過,M.2 SSD 固態硬碟並沒有改變它是 SATA SSD 固態硬碟的事實。

誠然目前 M.2 在普及化階段因應舊有較慢速之規格,而讓消費者產生選購上之困擾。 但伴隨著技術之世代更新(300系列晶片組主機板之問世,以及 PCIex4/NVMe SSD 形成主流化),許多特殊之例外規則將逐漸被留存於歷史之中。 以此,可見於不久之未來,因裝置不相容而無法正常運作之困擾,將成為絕響。 而目前持有前一世代設備之使用者們,亦可以參考以上列表歸納之建議,來選擇適用於自身設備之產品。 目前絕大部分支援第六/七/八/九代 Core 處理器之主機板上內建之 M.2 M key 插槽,至少有一組為 PCIe/SATA 兼容。 而考量主機板晶片組之 PCIe 通道總數限制,大多數主機板會設計其中一組 M.2 插槽兼容 PCIe/SATA 介面,而另一組僅支援 PCIe 介面。

m2sata ssd: SATA M.2 SSD 固態硬碟

使用 SATA 電源線時,SATA 磁碟機需要兩條電源線才能運作。 其中一條用於將資料傳輸至主機板,另一條則是為 PSU (電源供應器) 供電。 使用多台 SATA 磁碟機時,電源線雜亂是影響電腦機殼效能的原因之一。

m2sata ssd

而每條SSD如果架構和容量相同的話,其讀寫速度在各家廠商官方可說是大同小異了。 主流市場之所以會選擇TLC架構的原因,在於速度和耐用度上達到一定的平衡,可以理解成一個單元同時有4個位元(即QLC架構原理)反覆運算和同時3個位元反覆運算下,SSD的可寫入容量是有一定壽命的,因此QLC雖然在資料儲存容量比TLC高33%(3位元成長到4位元),但同樣的確會讓SSD的壽命減少,這也是玩家在選擇TLC SSD或QLC SSD時需要做的考量。 而若消費者於四代主機板上安裝較舊規格之 PCIe/AHCI 之 M.2 SSD 時,則因主機板皆已支援 AHCI 協定,以此不會遭遇到無法做為系統碟之問題。 此外,有部分廠商生產之 m2sata ssd M.2 PCIe/NVMe SSD 自帶有 legacy option rom(如Plextor M8Pe系列),此自帶之 BIOS 亦可讓該產品於不支援 NVMe 之主機板上做為系統碟來使用。

m2sata ssd: 瞭解 SSD 技術:NVMe、SATA、M.2

話說到這裡,其實大家也應該能了解到為什麼Gen 3 SSD仍是目前玩家在組裝電腦時的主流儲存裝置選擇,先說容量和價格部分,平均來說市場價1TB的容量普遍會落在4,000元左右,同樣會因為產品定位有些波動,但相對於Gen 4 SSD來說已經有明顯的落差。 另外玩家在市面上也可以找到採用M.2 SATA介面的版本型式,和同樣是M.2規格的PCIe介面來說,因為仍是以SATA 6Gbps規格作為傳輸介面,因此傳輸速度基本上和前面提到的SATA SSD是相同的,只是在安裝上有些微不同。 以目前的趨勢和主流來說,仍是前兩者為主要規格,因此本文也會著重在這兩者(尤其是採PCIe NVMe介面)為主。

m2sata ssd

不是每個主機板都支援兩個M.2插槽,筆者的喜歡ITX小板,大都只有一個M.2插槽,用過PCIe M.2 SSD後,大概就不想再使用傳統的傳統STAT3介面的SSD,於是買個SSD轉PCIe 3.0×4轉接卡一樣也可以享受1000MB/s 起跳的速度。 Intel 760P 256GB採用的是M.2 2280的形式,走的是PCIe 3.0 x4的介面、能夠支援NVMe 。 且是屬單面顆粒,背面沒有任何東西,即使是 512GB 也是一樣單面,可見256GB與512GB使用的顆粒容量應該不相同。 請務必記得使用Crucial Memory Advisor或系統掃描器來確認 SSD 與您系統的相容性。

m2sata ssd: 何謂 NVMe SSD 技術?

M.2 原先被稱為 NGFF(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字面意義為次世代硬體規範)。 而 NGFF 於其原生定義中,廣泛涵蓋了 PCIe、SATA 以及 USB 等硬體介面之各類裝置。 亦即,一件原本為標準 PCIe m2sata ssd 或 SATA 或 USB 介面之裝置,可依循 NGFF 之外型尺寸規範及腳位定義,來加以重行設計,以此化身為一 M.2 型式之同款裝置。 有用的小技巧:請記住,M.2 SSD 固態硬碟僅可與支援 M.2 插槽的主機板相容。 先前有提到SSD在傳輸大型檔案時會有些微掉速的問題,這個問題在3GB大小以內的檔案下都還並不明顯。

我們遇到的唯一一個問題是,使用者試圖將 mSATA 硬碟放入不支援此標準的迷你 PCIe 插槽中。 雖然其插槽外型與 PCIe 相同(部分主機板甚至同時支援兩者),但 PCIe 專用插槽/主機板無法支援任何 Crucial 的 mSATA 硬碟。 在比較這些標準時,最重要的是記得參閱您的系統說明文件,或透過像是Crucial 系統 掃描器檢查 SSD 與您系統之間的相容性。 還有一些系統兩種都支援,但可能需要在系統 UEFI 或 BIOS 中進行配置成指定模式。 這是與硬碟安裝相關最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可能必須將硬碟退回,並使用正確相容的硬碟進行安裝。

Crucial 目前的硬碟不符合這些接頭插槽,他們通常是預留給 wi-fi 與藍牙轉接器的。 由於有越來越多主機板與系統支援 mini-SATA(mSATA)與 M.2 標準的 SSD,同時對這些硬碟的需求成長亦不只發生在行動裝置上,我們發現,這造成一些 層出不窮的混淆情況。 共用連接 – 某些主機板沒有足夠的 PCIe 連接可支援多個 NVMe 磁碟機。 您可能需要決定在顯示卡或是 NVMe SSD m2sata ssd 固態硬碟之間使用可用的連接。 有時候或許會有可用的 PCIe 通道,但是只有特定的連接類型能夠全速使用 NVMe 裝置,例如 M.2 連接。

m2sata ssd: 主流 M.2 SSD 列表──PCIe一族

由香港SEO公司 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