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 課程必看介紹

但,在茫茫「網」海中,如何尋找適用的資源通,需要花不少時間鑽研。 本篇文章中,陳聖其老師將分享自身實際使用過的 PBL 線上資源,協助老師們更容易上手 PBL 教學資源。 但是,PBL教學的效益,絕對是有限的,而大堂課則成為彌補美中不足的方法。

作品的展示能夠將學習成果具象化,同時也是學生認真做專案的驅動力之一,因為沒有人想要在大家面前丟臉。 小學生在Toy Story這個課程專案中為低年級學生設計玩具。 HTH時常有高年級學生為低年級學生設計的課程專案,例如小學生為幼兒園小朋友設計一款玩具;或是涵蓋到社區範圍的課程,像是進行學校所在區域的水質研究。

pbl 課程: 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在討論新的教案時,小班的同學需要對教案擬定的情況提出hypothesis(假設),但是在從未接觸過臨床的內容,方接觸基礎醫學課程的狀況下,常常是一片茫然,非常困難的。 PBL教學既以臨床教案為根據,勢必要有一定的基礎醫學,甚至是臨床醫學的學習,才能對於教案的假設有邏輯上的推測以及概念。 若將基礎醫學學科比做建築的地基,臨床則是建立在架設好的地基上才能堆疊的磚塊。 在還沒有建立任何的地基下,要想像磚塊是如何的排列,是如此困難的一件事情。

筆者任職的學校雖位於台南市,但是一所偏鄉小學,全校班級數一共只有六班。 學生家長職業以工業居多,在家庭背景中,學生的組成大多是原住民與外配子女,整體來說,弱勢孩子占全校的 46%。 大部份學生都沒有補習,也沒有出國經驗,長期缺乏文化刺激,放學後不是在田野間遊玩,就是在校園打球。

pbl 課程: 【教學診療室】如何掌握 PBL 教學關鍵

有別於大堂課一堂2小時,複習時可能花費小於2小時的時間。 當然每個人對於PBL的看法不盡相同,對於PBL與傳統大堂課兩種學習方式, 按照我的經驗來說,PBL比較偏向深入的學習,而大堂課比較偏向廣度的學習,我認為沒有哪個真正比較好。 大堂課也有它的弊端,若台上的老師講得太差或太無趣,導致學生無精打采,學習的效率也不會很好;學生也不見得會在課後就仔細去複習課堂內容,這點比起來PBL反而是要求我們要讀書,也要讀懂。 對於輔醫的現況,我是認為可以稍微調整PBL的教案數量,稍微增加一點大堂課的時間,讓我們能學得比較廣,至少一些罕見疾病也該有所聽聞,還很重要的是,更充足的課後時間可做更有效的運用。 整體而言,輔大醫學系在課程的規劃是非常謹慎和用心,PBL和大堂課之間的搭配也會漸入佳境。 老師們也許已注意到 PBL 教學需要長時間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也可能因教學現場的諸多限制而有所疑慮。

pbl 課程

PBL對於醫學生的確是個負擔,我們每個禮拜要花時間在閱讀課本和上網找資料,在我大三剛接觸PBL時,為了準備PBL可能得花上兩個晚上,而現在大四的我,可以不必花那麼久的時間,不過也是需要一個晚上的時間來準備。 這毫無疑問是經過一年半下來PBL的訓練,我的閱讀和查資料能力有提升。 PBL就是要訓練自我學習的能力,班上有許多同學,已經有能力閱讀論文 (NEJM、The Lancet等)。 另外,每週兩次的討論,要用清楚的口吻來告訴同學和tutor你讀到了什麼,久而久之,這當然也對我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有提升,至少去組織和構思所要講的內容有點幫助。 做PBL當然不僅止於表面上看起來好玩(當然好玩是一個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相當重要的因素),老師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會將學科知識的內容設計進去,確保學生在做專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這些知識內容。 像是一個設計風箏的課程,可能就會需要學生學會數學幾何、物理運動學等知識。

pbl 課程: 醫學系的PBL是什麼?

筆者七年前到此校任教,在筆者任教前,學校沒有正式的英語老師,都是鐘點英語教師代課。 接任後筆者開始思考,要用什麼方式來翻轉偏鄉的國際教育與英語教學。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從 2016 年開始加入 iEARN,在這五年內,總共與 44 個國家合作了 22 個 pbl 課程 Global PBL 專案。 平均每一學期每班都會有一個 Global PBL 專案,在 iEARN 平台上,每年約計有 100 多個專案,這些專案以三大領域區分(藝術與人文、社會與語文、數學與科學),老師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案彈性調整以配合自己的課程進度。 此外,iEARN 也提供了Project Book 供老師下載,上面清楚的紀錄了專案開始與結束的時間,學生的年齡層與專案進行的模式。

pbl 課程

在平台上,每個專案都有一到兩位國際聯繫人,當老師找不到其他國家的老師時,或是遇到任何的專案執行上的困難,都可以聯繫國際聯繫人,請他幫忙解決問題。 若老師想進一步了解 iEARN 該如何進行專案或專案的選擇,可以參考下面的連結。 PBL主要是以一個教案做為根據,由學生討論出下一次要討論的主題,回去再自行研讀書籍等待下一次的討論。 因此結束整個教案後,學生能對教案所學的印象深刻,也正所謂PBL的最終目的之一,解決大堂課單方面吸收的問題。 在準備的過程中,考驗的不但是原文書籍的閱讀、資料的統籌以及表達的能力。 往往準備一個3個小時的小班教學討論,必須花上7個小時以上,也就是相當長的時間。

pbl 課程: 達人不藏私!PBL 線上資源讓教學接軌國際

在每一項LO都討論完以後,我們要回歸教案,把剛剛才討論的內容連結進教案中的重要字句,作為一個簡單的review。 而「專題教學法」 則是被視為杜威理念的繼任者 William Kilpatrick 在 pbl 課程 1918 年第一次提出,認為學校課程與活動應以單一主題為中心、多元發展,讓學生探索環境、體驗生活,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標。 然而,費了好大一把力氣追求資料統整及表達後,得到了什麼?

PBL在今日的目標大致與過去相同,無非就是希望學生能尋找到自我學習、終身學習的技巧,以有彈性且整合過的方式來有效解決問題。 1969年的秋天, McMaster University開始了一個實驗性的教育方式,這套方式也就是後來許多醫學生都會參與的PBL。 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文章中的具體案例更容易理解PBL是什麼,而不僅僅是從抽象的文字想像。 還有更多的專案簡介以及老師與學生的反饋都放在HTH的網站上(有擋ip位置,需要先連美國VPN),年齡從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科目的範圍也相當廣泛(語文、生物、數學、藝術…等),能夠一次看的過癮。 一個高水平的PBL作品,來自於學生不斷修改後呈現的版本。

pbl 課程: 相關連結

簡單來說,PBL的學習法可以被定義為「學習是來自於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且問題是在學習開始前就先設定了。」(Barrows & Tamblyn, 1980, page 1) 問題解決導向學習,將焦點放在學生的學習,而非教師的教學法上。 Edrick老師在工作坊中提醒我們:學生繳交作業,除了被老師瀏覽和批改之外,是不是有機會拉高到更高的層次,展示給更多真實的觀眾並與他們互動呢? 作品展示可以在校園內,例如HTH就像是一座大型的博物館一樣,從走廊、樓梯間甚至廁所都是學生的作品展示。

第二年參加了專案式線上初階課程,研習過程讓筆者對 PBL 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例:專案歷程的認識、將專案分成三層次等。 也有了一些施行心得,具體的課程作法與細節,會在之後的文章中分享。 資料的搜集也是必須先從基礎書籍摸索,不足之處再利用網路搜尋。 而往往閱讀的範圍,都是從未接觸過,完全陌生的,因此觀念必須自己從零開始建立。 資料的統籌及筆記則是我在PBL學習中最大的收穫,處理大量的資訊以及記下重點常常是學生在PBL學習中最大的障礙,也是所謂最痛苦難熬之處。 除此之外,在當天的討論中,如何清楚的將獲得的資訊呈現給同學,也是一大挑戰。

pbl 課程: 推動學生前進世界的 PBL 課程

評量應該遵照課程基本原則與課程目標來設計,採取一系列不同的評估方式。 Caves Connect 自2016年創立,致力於推廣英語教育,發表英語教學趨勢及觀點文章,舉辦線上線下進修活動,並匯集國內外豐富教學資源,希望聚集有熱忱的英語教育工作者,一同探索英語教育的更多可能。 強化學生後設認知能力:學生從界定問題、蒐集資訊、分析資料、建立假設、比較不同解決策略過程中,可以訓練學生不斷反思學習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 (圖片來源:ELEducation)牛頓力學是物理課程的基礎理論,怎麼樣讓學生不僅僅從公式上去理解力學呢?

  • 在討論新的教案時,小班的同學需要對教案擬定的情況提出hypothesis(假設),但是在從未接觸過臨床的內容,方接觸基礎醫學課程的狀況下,常常是一片茫然,非常困難的。
  • 主席負責引導討論,決定是否要前進下一個劇幕,紀錄負責把大家講的話或有疑問的部分在白板上記錄下來,最後看情況可能紀錄要負責在課程結束後口頭總結。
  • 若將基礎醫學學科比做建築的地基,臨床則是建立在架設好的地基上才能堆疊的磚塊。
  • 會不會有許多該吃的魚,在釣具製作的過程中,不小心被忽略了?
  • 於是與其他科目老師協調,從第二年開始改採跨領域統整式課程,以張網式的架構進行課程統整,從學生的學力檢測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英語能力的確有所提升(如下圖)。

PBL的問題設計,並非是來自個人的發想,而是將不同的利害關係者全部都納入對於問題的設定過程當中。 PBL是透過學生自主性的去學習,有的同學讀得多,有的同學讀得少,但是作為一個學校,仍要授予學生該得到的知識。 因此我認為只有純藥理學的部分(像是Mechanism of Action與Adverse effects)比較適合同學來討論。

pbl 課程: 醫學系/醫學院讀幾年:七年制與六年制的差別與演變

任教的第一年,學校申請了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School-based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Project, SIEP),我們以學校的傳統藝術「舞獅」為校本主軸出發,帶領學生認識不同國家的傳統藝術。 從那時起,透過與不同學校交流,開始接觸了國際教育資源網 iEARN。 IEARN 是一個非營利性世界網絡教育機構,透過網際網路,提供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師生交流與合作機會,藉由跨國專案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讓師生相互學習,同時也促進不同國家間的了解。 每週的星期二及星期五即為PBL小班教學,一次約為3個小時,一個小班由7-8人組成,以及1-2位tutor(導師)帶領,可能為基礎或臨床老師,而tutor主要擔任旁觀者的角色。 但不同的小班可能因學生成員不同,甚至是tutor的引導方式不同,而自成風氣,因此每個人的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pbl 課程

這樣的課程除了知識的學習外,也培養了學生的同理心,並且突顯學習產出是可以幫助他人與社會的。 我很驚訝於這個作品的創意以及個性,此外排版和攝影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也超出了一般作業的水平。 在為別人設計食譜的專案題目下,鍛鍊學生的同理心以及建立學習的意義感。 pbl 課程 至於知識內容的部分,學生為了完成食譜,必須學習營養科學、食物設計、內容撰寫、攝影排版等內容,真是收穫滿滿。 原始模式沒有特別將文化元素放入,因此在課程設計時,老師需要另外收集跨文化層面的相關知識,才能使得整個專案更加符合 PBL 的黃金準則。 如果評量形式只是要求學生記憶片斷性事實,PBL課程是不可能成功的。

pbl 課程: 相關連結

雖說是創新的學習方式,但許多背後的核心宗旨並不是原創,真正原創的是PBL這個模式。 在製作食譜的初期,學生去體驗種菜的過程、參訪農場、觀看食物相關的紀錄片,然後開始創作兒童友善的食譜,並且在自己家裡的廚房嘗試製作蔬菜料理。 pbl 課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得到了攝影師的協助,學會了如何進行食品攝影、排版,也學會計算料理的營養價值。

我曾經思考過一個問題,如果每個小班都自訂各組的LO,那麼全班同學所學的知識會不會不一致? 後來得到的答案是 -小班tutor有一個標準的LO會協助對照。 簡而言之,上述的討論稱作開教案,我們要在下一次上課(半個星期後),將自己所讀的LO,和其他同學分享與討論,可以利用白板、電腦、甚至實物投影機來分享。

pbl 課程: 醫學系/醫學院讀幾年:七年制與六年制的差別與演變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吸收不論是老師、同儕或是專家的建議,同時在反覆修改與優化作品。 pbl 課程 在學期末他們也要進行個人的反思,分享整個學習過程的好與壞給父母與老師。 而建立起自我評估和渴望成長心態,在往後的一生中都相當受用。 (圖片來源:blurb)這個作品是由一群六年級的小學生製作給同齡兒童看的健康蔬菜食譜,一般的兒童基本上對於蔬菜沒有什麼好感,因此吃蔬菜對身體有什麼益處、如何讓同齡小朋友也喜歡吃蔬菜等是這個專案希望學生探索的議題,也是激發好奇與學習動機的關鍵。 有幸至美國太平洋路德大學當交換學者,當時每週到西雅圖專門實施 PBL 課程的小學觀課,並參與校內老師的共備會議,一起做課程研發。

但歷經自己能完整的表達內容,正歷經第二次的統整,的確能讓學習更加完整。 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現象導向學習),此為芬蘭所運用,學生的學習是能夠從真實的現象或是事件進行學習的引發與多學科的知識整合。 pbl 課程 針對使用不同媒體來操作PBL的問題設計,Barrett et al. 回顧了PBL相關文獻,提供了五步驟取徑來說明PBL的問題設計過程(圖2)。 除了前段所言,PBL尚有其不完美的地方,它的費時,應該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每一次上課要花2個小時來討論我們已經讀過的內容(另外要花1小時開教案),對一些同學而言,既然已經讀過了,那麼這些時間應該可以更妥善運用。 這一種創新的學習方式在當時是由五位對於自身醫學教育經驗有改進想法,有志於做出改變的醫生所推動的。

pbl 課程: 推動學生前進世界的 PBL 課程

三、腦力激盪,以既有的知識來提供可能的解釋;彼此互相討論,找出彼此知識不足之處,將所有討論記錄下來。 在下課前,我們會分配問題讓大家回去查(有些組別是人人都要查全部的問題,其實好像比較符合PBL的精神~~),老師也會提點一些資料蒐集的方向。 好啦沒有那麼廢,同學念劇幕時,我們就會把一些自己看到的內容、有疑問想問大家的、想跟大家討論的部分標記下來。 PBL的誕生並不完全是一個獨立事件,它或多或少受到了那時北美的社會風氣影響。 那是一個屬於嬉皮的年代,反對傳統權威的氣氛於社會蔓延,這一篇研究(五十年後:回顧McMaster大學首創的PBL計畫)的作者認為PBL的創造者不可能完全不受當時的社會氣氛影響。 初次見面時,我們習慣的把研究方向「塞」給學生,然後學生就像黑手學徒,做得多想得少。

pbl 課程: 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有別於傳統老師主導的教學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PBL 的評量較難有固定的評分標準,一般會鼓勵老師採用多元化的評量法,如:動態評量 、歷程檔案評量 等,避免以單一標準量化學生學習成效。 筆者所帶領的 PBL 課程,是先從單領域小規模課程開始,實行下來發現,這樣的課程內容會被侷限,難以加深、加廣。 於是與其他科目老師協調,從第二年開始改採跨領域統整式課程,以張網式的架構進行課程統整,從學生的學力檢測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英語能力的確有所提升(如下圖)。

上學期,筆者將學校課程重點放在 SDGs 中的 12 與 14 項(相關資訊請點此),我們分別和七個不同的國家進行故事敘寫。 下圖為此課程實際執行分配圖,可以看出無論是哪個領域,都扣合著同一主題,扣合著 PBL 的七大黃金準則。 涵蓋的科目較少,且專案進行的三個歷程中都要設計出不同的問題本位學習任務,且要很多精力收集跨文化知識並融入,使備課量大增,操作起來也不順暢,於是筆者決定修正課程設計。 教師的角色是來導引討論的進行(協助主席維持團隊討論動力,並督導工作的進行),確認團隊討論確實符合課程的學習目標。 教師必須在PBL第七步驟扮演更主動的角色,確認學生確實完成功課,輔導小組呈現學習成果;教師並鼓勵學生檢討是否完全了解,鼓勵學生問問題,並彼此互相解釋所學。

學生進研究室起到畢業,少有能建立自己的研究興趣和題目,學習動機就很難建立。 一輩子的教職,都要退休了,最沒有把握的事仍然是不確定如何有效的引起學生學習動機。 主席負責引導討論,決定是否要前進下一個劇幕,紀錄負責把大家講的話或有疑問的部分在白板上記錄下來,最後看情況可能紀錄要負責在課程結束後口頭總結。

這個十二年級的專案結合了藝術以及物理課程,學生必須依照加州的物理課程標準製作牛頓力學的課程教材。 在製作這本書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去了解物理學中像是運動、重力、能量等定理,並且找出生活中貼切的圖象案例(像是棒球投手投球、滑板少年帥氣的跳躍),然後搭配文字描述來完整內容,最後他們還要用這個教材來教其他的同學。 依照這樣的主題,可由下圖看出美國小學 PBL 課程的運作模式:以領域為主要區分的類別,接著在下面一階細分成不同科別,同時加入持續探究與校外教學。 筆者發現,這與台灣 108 課綱中領域知識與學科素養之間的階層概念,不謀而合。

pbl 課程: 推動學生前進世界的 PBL 課程

由香港SEO公司 https://featured.com.hk/ 提供SEO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