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常對健檢的結果深信不疑,但卻忽略健檢報告的準確性及全面性,到底怎樣的檢查項目和結果,能讓人高枕無憂有好「心」。 不論是「母親節」、「父親節」或「重陽節」,常可以聽到坊間健檢中心大力鼓吹「關心長輩及家人的健康」,而「關心」之道,就是建議每個人定期健檢,特別是生命之源的心臟,40歲之後最好每年都有一次完整的檢查。 連同身體檢查項目,尤其適合高危/想詳細了解自己心臟健康,同時一併檢查身體的人士。
心臟檢查套餐常見項目有心臟超聲波、心電圖檢查(靜臥心電圖、運動心電圖及24小時心電圖)、心臟血管造影檢查和驗血等,及早發現心臟病/冠心病風險。 本篇為大家解構7種心血管疾病檢查及心血管檢查費用,助你找到合適的檢查心臟計劃。 孫文榮主任建議,針對30歲以上有心臟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有高血壓與心絞痛患者、抽菸、肥胖者,或有心臟不適症狀的人,都可考慮自費接受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早期發覺、早期治療。 這是利用超音波來檢查頸動脈血管的管徑與血流變化,沒有侵襲性,可了解頸動脈是否出現狹窄、斑塊或阻塞現象。 蔣碩亞主任提及,目前的研究已發現,頸動脈若出現斑塊,則心臟冠狀動脈有斑塊的機率高達6倍,因此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可視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前期指標。 心臟電腦掃描另一種檢查冠狀動脈造影,利用高速多層螺旋電腦掃描器掃描多張心臟及心血管的橫切面圖片,然後拼砌出一個3D心臟影像,有助醫生準確診斷早期冠狀動脈梗塞及心血管中極微量的鈣化現象,評估患者患上冠心病的風險。
心臟超音波費用: ▼ 心臟檢查 | 快速連結 ▼
2.「動態立體」超音波,將大量的3D影像組成產生連續的動態立體畫面,寶寶的一舉一動,吸吮拇指、打哈欠等表情動作都可清楚顯示,錄成光碟後具有紀念價值及保存意義,但4D超音波並不是醫學診斷上的依據。 蔣碩亞主任表示,一般胸部X光檢查能找到的肺癌平均是3公分,意味隱藏在氣管內的肺癌前期病變或極小的周邊肺癌病灶無法在胸部X光檢查中呈現。 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心臟超聲波是進階心臟檢查,利用高頻率聲波多方位、多角度掃描心臟,並取得即時影像評估心臟結構及功能是否正常──例如心瓣膜運作、心臟收縮、跳動及泵血情況等。 之所以要測發炎指數,主要是因為血管硬化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發炎程度高的血管,動脈硬化斑塊較易破裂。 心臟超音波費用 發炎指數檢測可在傳統的危險因子之外,多找出一些血管容易硬化或心臟病發作的人。 「這麼多年來,各種心血管疾病檢驗技術中,真正有進展的,只有顯示體內發炎狀況的CRP(C-反應蛋白試驗)。 陳雲亮說,心血管檢查費用較高,而且許多檢查所需的時間較長,要投入的人力也多,對醫院而言,不符合經濟效益,若非出現疾病徵兆,健診時很難做到所需的檢查。
心臟超音波費用: 心臟檢查6:血液動力學檢查
若屬低危險群,可以致力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必要時加上藥物,這樣就夠了。 若屬中高危險群,則可以經由醫師建議先做不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看血管的鈣化指數,若指數很高,再視狀況決定是否做超高速電腦斷層的血管攝影。 因為傳統的心導管檢查有些風險,加上X光輻射暴露劑量很大,電腦斷層掃描與之相比,雖也有X光輻射,但未來若輻射量能大幅降低,影像品質能再提升,對一些症狀模稜兩可或完全沒有症狀的中高危險群而言,不失為一種不錯的檢查方式。 目前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的時間約需15分鐘,整體流程大約需要1~2小時,所需費用約在1至2.5萬元間。 透過測量頸動脈內膜厚度、動脈硬化斑塊、血管流速及阻力、椎動脈血流量計算,有助評估動脈硬化和血管阻塞程度,及早發現心肌梗塞和腦中風危機。 而在眾多影像學檢查中,最有潛力的冠狀動脈造影,應是超高速電腦斷層和核磁共振兩種檢查」。
2.利用電腦的影像處理系統,把多張2D超音波影像組合成胎兒五官、身體外觀的「立體」畫面。 心臟超音波費用 因為是立體影像,胎兒若有外觀異常時,可做完輔助診斷,但3D超音波並不是醫學診斷上的依據。 心臟超音波費用 已知為過敏體質者,針對相關過敏原進行檢測:常見綜合過敏原、吸入性過敏原、常見食物過敏原及其他過敏原等。 以非侵犯性與功能性的核子醫學檢查,可掃描全身腫瘤及發炎細胞,是早期發現癌症的利器,對癌症復發或轉移的追蹤,也十分有用。
心臟超音波費用: 全面心臟檢查
接受一般大腸鏡的檢查時間,約需20分鐘,若選擇無痛大腸鏡檢查,加上麻醉與恢復的時間,則約需1~2小時(不含等待時間)。 心臟超音波費用 此外,在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時,最好有親友陪伴,尤其在檢查後2小時內,不可開車、騎車,需有人陪伴返家,以免殘留的麻醉藥物作用導致危險發生。 對比心電圖檢查,心臟超聲波價錢較昂貴,不過心臟超聲波檢查非創傷性、無輻射、準確度高,是常見的非入侵性心臟血管造影檢查。 高層次以往是針對懷孕高危險群(如:高齡產婦)的檢查,但現在漸漸成為一般性檢查,不過並非強制檢查,端看媽咪自己評估及醫生建議。 高層次超音波,亦稱為二級胎兒篩檢超音波,相較於一般超音波檢查胎兒大小、心跳、胎盤與羊水量的評估測量,高層次超音波主要「對胎兒全身器官進行有系統的器官篩檢」。
- 不論是醫學中心,乃至於坊間健診中心力推的一般性健檢(通常包含抽血檢驗、靜態心電圖、胸部 X光檢查),在心臟醫學專家眼中來看,通常對其能否真正「逮住」心臟疾病存疑,認為「僅供參考」。
- 陳雲亮說,心血管檢查費用較高,而且許多檢查所需的時間較長,要投入的人力也多,對醫院而言,不符合經濟效益,若非出現疾病徵兆,健診時很難做到所需的檢查。
- 鈣化現象為動脈粥狀硬化早期徵相之一,本院768切DSCT雙源電腦斷層,不受心跳較高、心律不整及安裝心血管支架之限制,擁有檢查時間短、輻射劑量低、解析度高等多項優點,計算心臟血管上的鈣化沉積,作為冠心症風險初步評估。
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約需20分鐘,自費接受檢測的費用約在1500至3000元不等,一般大型醫院健檢中心多有提供,然而,若因疾病的需要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測,健保亦有給付。 心臟超音波費用 若本身有心臟病的風險因素,例如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本身肥胖、有吸煙習慣,又少運動等等,即使沒有任何心臟病症狀,也屬於高危人士,建議到了一定年齡例如40歲以後,應做一次心臟檢查,特別是運動心電圖及心臟電腦掃描。 一般除非是突發性的心臟病發或有緊急需要進行手術的心臟病人,會由醫生及時治療外,相比起體檢中心或私家醫院,公位醫院的輪流時間會較長。 年輕一族及自覺沒有心臟問題的人士,可能會因應不同醫院的實際情況而輪流時間亦會有所不同,但好處是費用較低,因只會收取住院費。 不過,對此陳雲亮則表示,目前超高速電腦斷層對找出冠狀動脈心臟病尚無定論,無法完全取代診斷導管,「心導管是心臟血管檢查的最高法院。」在設備好的醫院及有經驗的醫師執行下,做心導管檢查的危險性僅有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二。 但由於進行運動心電圖時會增加心臟的負擔,因此對已有明顯的心絞痛、嚴重的心律不正、心臟衰竭、血壓過高等病人,都不適宜接受這項檢查。
心臟超音波費用: 心血管疾病風險管理套組
一些眼底檢查需要點散瞳劑,點藥後約半小時瞳孔放大才進行眼底檢查,瞳孔放大後會暫時視力模糊,會怕光、眼睛看不清楚,因此檢查後不要開車或騎車,需有親友陪伴返家,以免視力模糊發生危險。 現代人頻繁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每天眼球緊盯螢幕,依賴免費健檢提供的基本視力檢查是不夠的。 因此孫文榮主任建議,有吸菸習慣者,在40歲可考慮自費做低劑量螺旋式電腦斷層攝影,一般人在滿50歲時至少要做一次。 比起MRI、正子掃描,低劑量螺旋式電腦斷層掃描不用打顯影劑,又更便宜有效。 目前免費健檢提供的肺癌篩檢,是以胸部X光檢查加痰液細胞學檢查為第一線。 由於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大腸癌近年來成為臺灣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除了接受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針對50至75歲民眾,每2年一次)外,大腸鏡仍是診斷大腸癌、息肉最普遍的方法。
殷偉賢說,過去認為CRP每公升在10毫克以下都是正常的,但現在發現,CRP在3毫克以下的人,外表看似正常,但其未來10年發生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比1毫克以下的人高很多倍。 「完整的心臟檢查是做不完的!」殷偉賢說,該院一般會為心臟病患做凝血功能、發炎指數、跑步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但不包含24小時連續心電圖、24小時連續血壓。 以醫師認為較能夠具體找出心血管疾病的跑步(運動)心電圖為例,所花時間約30分鐘,醫院必需安排一名醫師、一名技術員陪同測試,但收費僅900元,根本不敷成本。 不論是醫學中心,乃至於坊間健診中心力推的一般性健檢(通常包含抽血檢驗、靜態心電圖、胸部 X光檢查),在心臟醫學專家眼中來看,通常對其能否真正「逮住」心臟疾病存疑,認為「僅供參考」。 台北榮民總醫院健診科主任陳雲亮坦言,無論在台大、長庚、三總或榮總,心臟疾病的檢查都是一般健檢中最弱的一環,仍待改進和加強。
心臟超音波費用: 建議族群:40歲以上、吸菸、三高患者
因此靜態心電圖只可作為基本的心臟病檢查步驟,檢查心跳不正常、心臟缺血或心肌壞死等症狀。 心電圖是最常用的全面心臟檢測,一般分為靜態心電圖及運動心電圖,紀錄心臟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微量電流訊號,從而瞭解心臟機能是否出現異常。 心臟超音波費用 有些心臟檢查還包括24小時心電圖,使用攜帶式心電圖,整天監測不明顯或間歇性出現的心律問題,如頭暈、昏厥及胸痛等。 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透過電腦斷層及3D影像圖,早期發現心肌梗塞及心臟血管相關疾病,搭配顯影劑以非侵入性方式,精準評估冠狀動脈疾病發生機率及冠狀動脈狹窄程度。
對於經理主管級的高壓力工作族群,陳雲亮建議,可加做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以及腦血管杜普勒(Doppler)、鉈201心肌灌注(Thallium 201)或心血管檢查。 若無法做運動心電圖的人,像是有氣喘、關節炎無法跑步,可以PET scan(全身正子斷層攝影)取代。 有危險因子者,建議每年做一次;無危險因子年齡在40歲以下者,建議每2?